本报记者 陈作华
每一次警报拉响,他都冲在最前;每一次生死关头,他都挺身而出。入伍6年来,他参加各类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687次,成功疏散营救遇险群众107名。他用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诠释了一名消防战士对人民的忠诚;用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书写了一名新时期青年军人的特有风采。
他就是武警焦作市消防支队武陟大队中队长助理李宁。
2005年,李宁带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和向往,从许昌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进部队,成为一名消防战士。入伍以来,他因屡次出色完成执勤任务,先后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被评为市消防支队“优秀士兵”。
训练场上,他是拼命三郎;救援现场,他总是冲锋在前;业余时间,他扶弱帮困,乐于助人——这就是武陟消防大队官兵对李宁同志的评价。
李宁刚入伍时,身体偏瘦,体力较差。徒手攀登训练科目要求手抓绳子一口气登上4楼,他却连2楼也爬不上。
“好钢是打出来的,能耐是练出来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李宁心里憋着一股劲,每天晚上加班2个小时给自己“开小灶”。
身负8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两手提着4盘共计26公斤的水带,上下10层楼算一个来回,通常往返3次就算完成科目训练,他却给自己加码到8到10个来回。
冬天,每次训练完毕防化服的内层都会被汗水湿透。(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夏天,脱掉的靴子里都能倒出一茶缸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之后,他能完成各种训练科目;半年之后,他成了业务尖子,并被省消防总队评为岗位练兵先进个人。2009年,他取得了焦作市消防支队高层供水演练负重登高第一名的好成绩。2011年,在焦作市消防支队举办的“春蕾杯”消防运动会上,他又取得了消防障碍救人操第一名的佳绩。
李宁入伍不久,省消防总队进行打造消防铁军集训,他主动请缨参加集训队。集训中,他因肠胃不适出现腹泻,人几乎脱水,可仍硬撑着继续训练。还有一次,李宁在训练中右手无名指受伤,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坚持带伤训练,直到手指感染化脓,才被强制带去看病。可两天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训练小组中。
在消防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李宁不仅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技能,也铸就了一颗赤胆为民的忠心。
2009年8月17日4时许,营区火险警铃突然响起。原来,一辆满载电石的大货车在夜雨中翻入詹泗路边的沟里,司机被倾覆的电石完全掩埋,30余吨电石全部暴露在雨水中,与水发生反应后哧哧作响,产生出大量热能,随时都会起火燃烧。
来不及调用机械,顾不上个人安危,李宁带头冲到沟里,用双手搬运覆盖在司机身体上的电石。手和面部被灼伤,衣服被烧破,他全然不顾,终于在半个小时内把司机营救出来。参与救援的医生说,如果司机再被多埋一会儿,他的眼睛就有可能失明。而就在司机被抢救出来不大一会儿,这堆电石燃烧起来。
2010年12月29日傍晚,武陟县某化工厂发生爆炸起火,燃烧生成的烟雾在几公里外都能看到。可是,该工厂的仓库里还堆放着近百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一旦这些危险品被引燃,后果不堪设想。
李宁背上空气呼吸器,作为第一水枪手冲在最前面。浓烟将他完全包围,热浪把他直往后推,但他站稳脚步,紧紧抱着水枪向烈焰扫射。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魔被降伏了,存放危险品的仓库化险为夷。为了防止火苗复燃,他主动要求留守火场。深冬的寒夜,气温零下8摄氏度,身上湿透的衣服结成了冰,手脚几乎没了知觉,但他依然顶着寒风巡查火场,确保没有一处死灰复燃。
武陟县人口多、面积大,由此火灾事故频率高、抢险救援任务重,该县消防大队每天平均出警2.5次。就在李宁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还参加了一次抢险救援战斗。那一天早上,某物流公司一辆满载物品的货车发生自燃。李宁和他的战友们冒着大雾赶到现场后,发现货箱内已起火。他指挥战友对汽车发动机部位和车厢采取不同灭火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货物。最后,车体基本保住,货物也抢救出了一半。
火场上,李宁奋不顾身;生活中,他和蔼可亲。身为班长,他总是把战友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每次出警回来,他都要把战友的防火服检查一遍,把破损的地方及时缝补好。每天晚上,他都要给战士们掖掖被子,整整蚊帐。他对战士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平时注意观察大家的言行举止,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在生活上对战士们体贴关心,自2008年以来,他历年都担任新兵班班长,战友们都称他为“知心班长”。
李宁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平日里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逢年过节给老人带去他们喜欢吃的食品。在武陟县消防大队服役6年来,李宁坚持帮扶3名贫困学生,直到他们完成高中学业。入伍以来,李宁先后被焦作市消防支队评为和谐警营建设先进个人和队列标兵。
(李宁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