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培利 作
本报记者 赵晓晓
本报通讯员 和英丽 刘文魁
在武陟县圪垱店乡岗头村,提起成纯恒,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都夸他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你瞧,成调解员来了。”顺着群众的手势,记者看到,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摇着蒲扇走来。
成纯恒今年85岁,1990年离休回村后,他坚持发挥余热,当起了爱心调解员,为岗头村的教育事业与和谐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成调解员最大的贡献就是救了全村的孩子。”乡亲们争着向记者介绍。原来,由于村里原设的初中被撤并后,剩下的老师思想消极,学生们也没心思学习,甚至出现了毁坏体育器材、乱扔杂物、偷盗等现象。了解情况后,成纯恒亲自给孩子们上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课,又自掏1000元、募捐6000元,设立了“思想道德基金奖”。现在,不仅转到外村上学的50余名学生都回来了,学校还被评为市级农村示范性学校、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学校。
成纯恒还成功调解了一个群殴事件。村里俩年轻人因发生冲突,分别去外边找人准备大打一场,情况非常危急。老成听说后赶紧跑去调解,可正在气头上的双方根本听不进劝。无奈,老成又给双方长辈讲理、讲法、讲亲情,终于化解了一场“血雨腥风”。“当时老伴拉着我不让去,怕年轻人气盛,不小心伤了我,但那时哪顾上自己呀,一心想着不能毁了俩年轻人,还好没出事。”成纯恒慢慢地说。
就这样,在成纯恒坚持不懈的调解下,岗头村越来越和谐。他还倡导成立了村“简办红白理事会”,使以前红白喜事中互相攀比的铺张浪费之风得到了扭转。“老人活着的时候尽孝道比老人去世后讲排场更重要。”这是成纯恒调解时经常说的话。
成纯恒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他说,他最想做的还是调解工作,看到乡村日益和谐、民风日益淳朴是他最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