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两周,考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系的2010级学生叶紫君收到学校给她寄来的厚厚两本新生手册和学生会宣传册,以及附带需要预备的各种物品清单。从新生该如何入手创建自己的社团,到如何应对紧张情绪和压力,手册中事无巨细均详细列明。
新生周里,学校更是邀请家长参与迎新活动,“深度”游校园,面见孩子导师,加强沟通;各门选课老师聚集一堂自我推介。
但国内高校对于如何帮助新生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国内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半数以上新生入学面临诸多适应问题。被调查新生表示入学后“缺乏学习动力”。国内的高中教学方式和大学教学方式差距较大。进入大学后,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模式和不经常出现的学习反馈,都会让一些新生感到难以适应。还有“人际关系问题”、“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学校食堂饮食不习惯”、“与他人作息时间不协调”等都是新生遇到的生活问题。
录取通知书发放后,国内大学新生多在微博、QQ群、校园BBS、贴吧上交流,寻找未来学校的相关信息,以期入学后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由撰稿人若尘直言,我国基本没有“入学前的准备活动”这个概念。
与国内程序化的入学教育不同,国外高校普遍重视新生教育,在新生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中,承担了更多的引导责任。
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认为,国外高校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这将对他们整个大学生活甚至一生带来巨大影响,这无疑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中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