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骚乱让青少年犯罪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剑桥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英国民众对于“相互尊重和社会凝聚力的减弱、反社会行为逐渐取得优势地位、物质主义以及名人崇拜”的社会现象有极大担忧。报纸每天都在突出报道地痞流氓、帮派等带来的威胁。
一位60岁老人1843年时曾说:“我认为人们的道德日渐败坏……我四五岁甚至到20岁时,只要我对母亲说了不恰当的话,我母亲都会严惩我。”同一年,阿什利勋爵在英国议会下议院发言时指出“孩子们的道德水平比过去下降了10倍”。
在1900年到1930年间经过了一段相对稳定期后,青少年犯罪率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上升。虽然在二战后稍微有所下降,但此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少年犯罪率都一直保持上涨趋势。
上世纪50年代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战后家庭凝聚力减弱以及消费者经济实力上涨所致。战后新的青年文化对这种信念提供了焦点。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的男流氓,他们穿着浮夸的衣服,对说唱这样的美国文化非常热衷,并与公众行为大相径庭,他们被视为贪婪和没有道德观念的新文化的缩影。
早些年间,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有更清楚的概念。在爱德华七世时代的英国,针对孩子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他们作为未来公民、工人和士兵的角色。而最近几十年里,孩子是父母自私“生活方式的选择”的说法尘嚣甚上,这意味着人们对孩子们社会价值不再有清醒的认识。
现在,我们对青少年的担忧正在制造出一个自己加压的负面螺旋。安斯利·格林爵士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妖魔化年轻人和对年轻人缺少同情是英国的主要问题。这会引发愤怒和疏远”。他指出,正常的青少年行为正在被妖魔化,比如在公共场所聚会和踢球。这种风气意味着我们现在对青少年犯罪的立场是数代人中最严苛的。
在最近一份有关21个工业化国家的儿童生活状况调查中,英国垫底。新闻报道中警告说,英国儿童是“西方国家中最不幸福的”。英国儿童慈善组织儿童社团首席执行官鲍勃·赖特迈耶说,这个调查是为英国敲响警钟,虽然是富裕国家,“英国却在以许多致命的方式辜负孩子们”。
这种情况不能归因于孩子们的不端行为,而是这个成年人社会的过失,是这个社会将“青少年”视为有害的社会范畴。此外,对过去时光的不恰当留恋也对当今社会有危险后果。 人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