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新焦作,焦作新区众望所归。办好新区大事情,全市上下,戮力同心。首开一部新篇章,财政部门责无旁贷。
干,是成事之道。蓝图要靠干才能变成现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焦作新区建设的决定》,市财政部门主动作为,热忱服务。
从只争朝夕到争分夺秒,为新区建设,市财政、国税、地税分别带领班子成员,与新区领导同心聚力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面对面沟通发展思路、研讨对接措施、攻克发展难题。这是焦作新区管委会主任杜宇和党工委书记郜小方陪同调研的市直部门第一批“服务队”。紧接着,各位班子成员带领相关科室人员深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直接对接服务,解决财税政策、财政资金、项目融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这是机缘巧合吗?今年4月6日,在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后,财政部成为第一个来到河南就财税支持政策进行专题调研的中央部委。
悠悠万事干为先。2007年以来,市财政局在全市范围连续5年开展以送政策、送人才、送技术、送资金、送信息等“八送”服务为主题的“百人千企谋发展,我为纳税人服务”活动。其中,帮助新区企业解决重大问题30余个,提供财税服务210余人次,优先申报项目82个,协助落实政策资金4.13亿元。
政策最给力,财政要发力。财政政策本身就是真金白银,政策的背后则是更多的良计妙策和乘数效应。
税收全留:新区辖内企业、单位地方税收(除特殊行业)全留区级,契税全留区级。土地全留:新区土地收入由新区征收,土地出让收入扣除上缴外,全留新区建设。税返全留:将省财政关于新区发展的税收返还奖励资金全部拨付给新区,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减免全留:对新区企业增值税扩抵、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全部用于新区企业发展。
仅这“四项全留”,2008年至2010年的3年间,支持新区政策资金分别达到11380万元、35978万元、838万元、24128万元。
不仅如此,近3年来,市级财政拨付新区各项财政资金4.9亿元,用于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预算及融资安排11亿元,用于原西部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财政政策资金是“杠杆支点”和“蛋糕酵母”,能够引来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乃至世行资金。
2005年以来,市财政先后注资8000万元直至5亿元,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长为担保规模达到40亿元的焦作“旗舰”公司,重点支持焦作新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3年支持新区25家企业3.7亿元,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紧缩的金融环境,融通资金是城市建设和中小企业的瓶颈和难题。政府注资90亿元的市投资集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手不凡,而且在新区建设上表现卓越,先后为人民路延伸、中原路改造等融资12.4亿元,为人民中学、疾控中心等融资1.5亿元。
今年6月8日,我市首期22亿元企业债券“焦作建投债”成功上市,票面利率6.2%同比最低。其中,规划用于焦作新区启动、工业集聚区、土地收储等方面资金就达13.5亿元。
财政杠杆发力,新区迸发活力。如此描述焦作新区与财税部门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是现实写照,更是未来美景。新区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财政的发展,离不开新区的贡献。
活力显现。3年前,市财政部门主动筹资1.6亿元用于厦工、卓立、醋酸纤维等项目建设。3年来,各项融通资金为新区企业节约利息成本2000余万元。而尤为重要的是,新区创造了4个月零7天业内注目的“厦工速度”。
市财政筹措1.9亿元用于蒙牛基础设施、配套供气和优惠奖励,争取政策资金4184万元用于科瑞森公司等高新企业,目前这些重点企业和项目在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新区重点税源企业。与此同时,东方今典、同仁医院、北大附中等项目也落户新区。
绩效显现。上半年,焦作新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643万元,同比增长52.1%,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税收收入完成15429万元,同比增长38.8%,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9个百分点。
喜描“十二五”蓝图,凭春染绿成彩卷。《焦作市“十二五”规划》为新区蓝图绘就,到2015年,焦作新区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亿元,年均增长42.1%;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年均增长59%。在活力城市和魅力新区建设上,焦作新区与市财政将会联手推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
焦作新区承载着焦作跨越发展的梦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财政会尽心竭力、争分夺秒,充分发挥财税杠杆“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支持好、服务好、建设好焦作新区,为加快焦作发展、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