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在博爱县邮政局,有一名目前干投递工作最长的投递员,他分管的段道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投诉事件,他投送的用户更是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就是博爱县邮政发行局有着14年投递工龄,并多次被评为绿衣英雄、先进工作者的张兵。
同样,在博爱县邮政局,还有一位曾经在投递岗位上工作了20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博爱县的村村寨寨,并赢得大家尊重和爱戴的老投递员,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老邮差”。他就是张兵的父亲、已经退休的邮递员张学政。
令人难忘的“老邮差”
走进博爱县乡村,提起当年身着绿色制服、骑着加重二八自行车的老一代邮递员,许多老辈人都还记忆犹新。而说起张学政的名字,一些曾经在大队工作过的人更是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夸赞说:“嘿!人家的服务那叫一个好!”
1968年,年轻的张学政走上了邮递工作岗位,绿色的邮政制服、崭新的自行车都让他充满了好奇和欣喜。但是,没过多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和“天晴人骑车、下雨车骑人”的现实情况,就让张学政感受到了做一名邮递员的艰辛。“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哪是路,哪是沟,哪是田,全都分不清。那一天,老张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沟里,等他爬上来的时候,浑身上下不是雪水就是泥水。”说到张学政送报纸的不易,博爱县金城乡一位老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
多少年的辛苦投递,也让张学政与许多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到吃饭时间,不论走到哪个村,都有人拽他到家中吃饭。而不论在哪吃饭,饭后,张学政总会按照当时的标准,悄悄地丢下四两粮票两角钱。当然,投递线路上各村大队、小队的干部们到城里办事,也都不忘到张学政家坐坐。“那时候时兴开万人大会,一到开会的时间,俺家的院里院外停的都是自行车,咱也不好不给看。”对于当年群众与邮政的亲密关系,张学政至今还记忆犹新。
交口称赞的投递员
在博爱县西关一带,提起邮政投递员张兵,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么多年,人家送报纸从来没有少过一份,说话还十分和气,这里的人都喜欢与他打交道。”说起张兵的服务,许多老用户都交口称赞。
1998年参加工作的张兵,一到邮政就干起了投递工作。14年来,他总是兢兢业业地投送好每一封信件、每一份报刊、每一个包裹,并且每年都出色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订任务,成为博爱县邮政发行局投递员中的佼佼者。前不久,张兵接到一封平信,上面只写着博爱县西关村XX收,没有确切地址,而且名字写的还是小名。张兵利用投递间隙打听了两天,也没有找到收信人。按常规,这封信完全可以按照“死信”来处理。但是,张兵却没有放弃,因为凭经验他知道,越是这样的信件,越说明信件的重要。后来,张兵终于从一个80多岁的老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
张兵不仅工作认真负责,细心的他还十分注意与投递线路上的群众搞好关系。由于博爱县西关附近住的大多是回族群众,张兵就刻意将投递时间与回族群众的礼拜时间错开,并按照当地的习惯来称呼村中的长辈。多年来,由于张兵的细致服务,他赢得了当地回族群众的一致好评。而每年的回族节日,给张兵留上一份香喷喷的油香,已成为一些老订户的惯例。
恪尽职守的传帮带
邮递不但是一个清苦的工作,也是一个细致的工作。所以,提起这些年来自己取得的成绩,张兵总是动情地说:“我之所以喜欢上这个工作,并能取得一点点的成绩,都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刚当邮递员的时候,张兵也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整天风里来雨里去,蹬着个自行车满街跑,能有什么出息。对此,张学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而是经常给他讲自己当年的故事,诸如冒雪送家信、摸黑投党报、用户送烙饼、村长管午饭,一件件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张兵听得十分入迷。渐渐地,张兵认识到了邮递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到了邮递员在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张学政还时不时地结合工作向张兵传授一些投递技巧。一次,张兵碰到一封“死信”,好多天也没有找到收件人。张学政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张兵要先到村两委会了解情况,然后再找一些村里的老人打听消息,尽可能地在路上多问一句话、多停一下车。最后,按照张学政的指点,张兵果然找到了信件的主人。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博爱县邮政发行工作已经由过去简单的投送报刊信件,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综合服务;投递路段由过去的炉渣路、泥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水泥路;投递手段由过去骑自行车、步行,变成现在骑电动车、摩托车投送。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张学政、张兵父子身上的那种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踏实工作的敬业精神却一直在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