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丹水·血河·清清流
八月沁河
《文化沁阳》序
相识珠算
剩米饭
立秋后宜早睡早起
立秋的阳光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水·血河·清清流

作者:□董尚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一

  一条清亮的河水,从太行山南麓的峡谷中翻腾着,跳跃着,倾泻而下。两岸山色苍翠,林木蓊郁,竹树扶疏,百鸟鸣唱;河中水清见底,卵石滚滚,游鱼无数;天上,峰插九霄,山岚云霭,青天白云。这河水是绿色的,茵茵的绿,靓丽的绿 ,天上岸边的物事倒映在河水中,染成了层次不同的绿,绿波,绿浪,绿的涟漪,绿的声响。涓涓的流水,浅浅的漩涡,袅袅的轻唱,淡淡的,静静的,美丽而温柔。这是古时候的丹水河,河畔的林木和竹树,依傍着众多支流,向西延伸,直达怀川平原的另一条大河——沁河岸边。《山海经》云:“沁水……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丹林之水即丹水,今称丹河。它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朱岭,丹朱岭与长子县接界。《高平县志》载:“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就是说,长子县,丹朱岭都是因尧帝封子而得名。中国三皇五帝时代,河东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源头,史载、传说和近年的考古发现都已证实。帝尧是中国古代的明君,在位后期,推行君位禅让制,把君位让给贤能的舜,而将理应继承君位的长子丹朱放逐到丹水。《竹书纪年》云:“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由此推断,丹水的得名是因丹朱而来,这当然是一种臆想和传说。

  另有一种传说,给丹水一开始就注入了铁血的魔魅,刀光剑影的血污,使丹水这条美丽柔弱的河流几千年来一直在恐怖中颤栗,悸动和受难。而丹水,在柔美中又锻造出几分刚毅,它流血和抗争,铁与血的洗礼成了四百里怀川的血泪记忆。

  《史记·秦本纪·赵世家》和《资治通鉴》都记载着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骇人听闻的史实: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当时的怀川一带与山西上党(今晋东南)原属韩国。秦败韩占据怀川后,上党的老百姓却投靠了临近的赵国。秦昭王大怒,亲自到怀川征集15岁以上男子数万人入伍,派虎狼之将武安君白起,发动长平战役,与赵国开战。战争的结果,是杀人魔王白起坑杀了赵国降卒和上党人四十五万。一时,喊天叫地,鬼哭神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鲜血染红了从长平战区流过的这条河流。从此,名河曰丹水。丹者,红也,是鲜血染红的河流啊!传说是传说,它与史载抵牾。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古文献《竹书纪年》已有多处记载:“丹水三日绝不流。”“丹水出,相反击。”这些记载都比白起坑杀降卒要早许多年,是除黄河外记载最多的一条河流。说明丹水之名由来已久,不是因了长平战役。但是,这次血腥的大屠杀不能不说是丹水史上一次大劫难。《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载:高平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一百步,即赵括被杀,余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上党记》云:“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一名头颅山……”积血三尺,堆头颅为山,是历史上罕见的血腥屠杀。丹水出高平县西北四十里,正从这里经过,三尺积血,能不流入丹水吗?这些降卒的血染红了丹水,才使丹水真正成了丹水、红水、血河啊!从此,丹水再也没有像远古时那样绿过,静过,轻唱过,美丽过。

  还有一种传说,比前两种传说颇浪漫且具现实感,它强调了丹水的功利性,适用性,凭添了斑澜绚丽美奂美仑的色彩。《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河内县”条云:“丹水,北去县七里,东北自泽州沁水县界流入,分沟灌溉,百姓资其利焉。”明朝文学家杨慎《升庵集》中,顺其思路,发挥想像,说《山海经》所云:“丹水山焉”的“丹林,在今怀庆府,柿林百里,故曰丹林。”他描摹沁阳沿太行山及丹河峡谷一带柿林葱郁,连绵百里,柿子的灿红倒映在河水中,把河水都染在了红色,故名曰丹水。说来也并非全无根据,如今,丹河峡谷两岸,从河畔至山岭,柿树依然葱笼,而沿山一带的田野,山冈,丘陵,柿树虽未成林,倒也络绎不断,蔚为壮观。(待续)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