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丹水·血河·清清流
八月沁河
《文化沁阳》序
相识珠算
剩米饭
立秋后宜早睡早起
立秋的阳光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沁阳》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邓宏礼同志的新著《文化沁阳》即将付梓,嘱我作序,我高兴地答应了。一则是出于对沁阳的深厚感情,二则是因为合作者多年的友谊。

  我是和沁阳比邻的温县人,过去都属于怀庆府辖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沁阳师范学校读初中,1955年毕业时这所学校已经更名为沁阳二中,我考入只有一墙之隔的沁阳一中读高中。在沁阳学习六年多时间里,那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我有深刻的影响,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宏礼是和温县、沁阳接壤的孟县人,在初中和高中都是比我晚一届的同学,因为同做学生会和青年团的工作,有比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近30年来他到北京或者我回故乡,总有见面和叙谈的机会。他长期在沁阳从事文物工作,又是热心人,我关于地方历史和文物方面的疑问,总是向他请教,并且大多得到满意的答复。宏礼参与筹建朱载堉纪念馆,要我题字,我写了一首五言诗应命,并承他帮助装裱悬挂。

  宏礼对地方的文物事业是有大贡献的。他是事业心很强并且勤奋好学的人,把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贡献给了沁阳地区的文物事业。这些年来,他不断有关于地方历史和文物方面的文章发表,这本书更集其大成,对沁阳地区从史前期到当代的历史文化,作了系统的研究,展示了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和文明演进的脉络。最具特点和可贵的是,对一些历史文物的论述,结合了作者本人亲身参与现场发掘和考察的经历,有不少第一手资料,有些文物资料是抢救性质的,读起来感到生动亲切。这本书反映着作者为文物工作辛苦奔波几十年的业绩,和在这个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邓宏礼被评为河南省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他是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的。

  从这本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沁阳市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几年前我回到沁阳访问,在邓宏礼和市领导的带领下,去看天宁寺三圣塔。那是我在初中时代曾经和同学一起冒险攀登过的,当时除残破的塔身外只是一片废墟,现在塔身得到很好保护和修缮,并且在周围建立了博物馆,收集保存有几千年的珍贵文物。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关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大问题。沁阳市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称赞的。

  这本书对沁阳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开拓之功。既无前例可循,困难可想而知。作者在先后两次寄来书稿的同时,也很诚恳地征求我对书稿的意见。千虑之一得,出于私谊也是出于公心,我把自己认为可以改进或是美中不足之处,毫无保留地向作者说了。我不敢自以为是,但以作者的虚心好学和力求完美,不论采纳与否,想必都加以考虑了。

  读了这部书稿,我感到兴奋,也很受鼓舞。我祝贺《文化沁阳》的出版,并且愿意以上面的话作为序言。

  王梦奎    

  2010年1月25日于北京

  (王梦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