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刘诗雨
如果家里突然出现用电故障,怎么办?在温县县城,只要拨打电话“6581890”,10分钟内就会有人上门,免费为你排忧解难。
咋?你不信?“一年365天,天天都是服务日;一天24小时,时时都在服务中。”为兑现这句服务承诺,他们在6年中,共入户服务27635次,维修电器(安装灯泡、插座开关等)115376个,布线61221米,累计八小时以外工作9126小时,行程153507公里。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1890时时在行动,他们真的是‘一拨就灵’(1890谐音)。”
他们是谁?温县画家朱砚春用妙手丹青如是描绘他们:简单的水墨线条勾勒出两个专注的身影,一个扶梯仰首,一个在梯上更换灯泡。画面中,他们头顶的红色头盔上“退伍军人”四个字格外醒目;前景中,一面写着“电力退伍军人服务队”的红旗挂在摩托车上,随风飘动。似不尽意,画家还如是题款,来表达自己的感动:一支队伍穿越大街小巷,服务千家万户,温暖百姓心田,感动着古温大地。
这支队伍就是成立于2005年3月26日的温县供电公司退伍军人电力服务队。
其实,该服务队的成立,缘于温县供电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庆祥浓厚的军人情结。“选拔业务精、技术优的退伍兵成立退伍军人电力服务队,就是为了将部队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带入企业中,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广大电力客户。”面对采访,军人出身的高庆祥如是解释自己的初衷。
成立之初,该服务队以军事化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打造十分钟经济服务圈,以“百日服务万里行”和“家庭式服务进万家”两个活动为载体,义务为城区居民上门维修、排除用电故障。但在服务“进家”时,却遇到了麻烦——刚刚42岁的服务队队长韩举红告诉记者,由于缺乏信任,队员们上门服务时,大多数都被拒之门外。
咋办?韩举红带领队员,以95598热线为平台,不论白天黑夜,刮风还是下雪,该服务队始终履行“电话叫,服务到”的诺言,随时提供义务维修服务。同时,采取挨家挨户敲门、送名片的方式,宣传服务内容,并制定了服务制度、形象标准、回访制度,统一标志、统一着装、统一车辆、统一服务制度,进屋戴脚套,自带水壶、抹布、毛巾,清扫现场卫生,要求队员不随意挪动客户的物品、不喝客户一口水、不吸客户一根烟。
付出总有回报。在听过难听话、遭受了不信任的3个月后,该服务队得到居民的认可,“一拨就灵”服务电话逐渐深入人心——随叫随到、上门义务维修、家庭式服务,服务队的名气很快大了起来。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人知道在这句“一拨就灵”的承诺背后,服务队队员付出了多少艰辛。当服务队发放名片时,作为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褚成富第一个打来电话落实情况。但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会再次拨打“1890”,寻求帮助。
2007年1月17日2时左右,禇成富被冻醒,起身一看,空调不运行了,电褥也没了暖意,灯也不亮了。想着家里还有老人,他立刻想到了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不到10分钟,服务队队员董战旗、侯志源就到了家里,顶着寒风顺着线路一段一段查,最后发现表箱内的闸刀损坏。可家里没有备用的闸刀,董战旗一听当即说:“不用愁,我回去取。”说完就冲进了夜幕中。灯亮了,屋里暖和了,褚成富的心里热乎乎的。
退伍不褪色,是每个服务队队员心中的信念。“准时、守信、诚实、正直、严格、提高、有效”的十四字方针,让他们用行动淬炼着“1890”(一拨就灵)的金字招牌。
2009年1月26日,正是农历大年初一,家住温县北新三街13号的赵豹一家人正欢聚一堂,突然家中一片漆黑。接到报修电话不到10分钟,该服务队就赶到了赵豹的家里,半个小时的紧张抢修,恢复了送电。
在该服务队的日程上,没有节假日,他们的脑海里装着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户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模范、老干部、老复退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信息,他们的日志本上记录着需要定期信息回访的日期和注意事项:西梁所东2路22号的一级伤残军人马天奎老人,前段时间身体有恙后,情绪烦躁不安,需要多去拉家常;古温大街39号的一级伤残军人朱永会,左小腿安装假肢行动不便,要多打电话问候……
2005年,下乡服务的韩举红听说家住张圪垱村的80多岁孤寡老人王艳花的灯泡坏了没钱换,就主动上门帮老人换了灯泡。6年来,老人的电费缴纳、收秋种麦、修房补漏、棉衣棉被、柴米油盐、生病住院等,都被服务队的小伙子们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老人逢人就说:“谁说我没有儿子,服务队的队员就是我的亲儿子!”
与此同时,该服务队还担负着党政机关的用电服务以及重要会议和社会公益活动的保供电工作。对此,该服务队通过加强线路、设备巡视,不放过微小的安全隐患,先后获得了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南省标兵班组等荣誉称号。
说起这些荣誉,韩举红如是而言:“风里行,雨里穿,看淡荣誉干得欢;不怕苦,不怕难,感动客户汗水甜!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看记者忙着记录他说的话,韩举红有些不好意思:“原来真的不善言辞,这都是在上门服务时锻炼出来的。”
“回过头来看这6年走过的路,对自己有什么评价?”记者问。
“通过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没白干;通过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口碑,为电业争了光。一个字:‘值!’。”韩举红如是回答,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被感动”的事儿。一次,韩举红在为吴大妈更换灯口时,老人一直问他还要多久才能修好。韩举红说:“您别催我,早点干完我也心静啊!”等他修好后,吴大妈端来了一碗鸡蛋水,韩举红这才明白,老人是怕冲好的鸡蛋水凉了。
28岁的杨芳今年4月份加入服务队,是服务队里唯一的一名女队员。她拿来厚厚的两沓服务连心卡:“有200多户,这还是我们7月份的部分工作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在一张服务连心卡的反馈栏里看到这样几句话:“电力有个服务队,人民群众真满意。随叫随到真方便,真是人民服务队。”
“‘1890’在行动,细微之处见真情!”正在整理工具箱的韩举红告诉记者:“可别小看了我这‘百宝箱’里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的螺丝钉、线夹这类小东西,等到入户维修时,遇到没有备用的,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呢!”
临近采访结束时,记者在办公室的整容镜边抄下了这群由7名退伍军人组成、平均年龄33岁的服务明星的名字:韩举红、陈建、侯之源、张红强、郝涛、郑东魁、杨芳。
(温县供电公司退伍军人电力服务队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