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毅 见习记者原文钊)夏粮收购的大幕已全面拉开,但与往年的“抢购潮”相比,今年我市小麦市场呈现出购销平稳的格局。截至8月1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共收购入库小麦1.85亿公斤,占去年同期的48%,收购进度明显放缓,而且目前市场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04元(标准为二级以上),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仍未启动。
根据国家《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今年国家继续在河南等6个主产省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预案价格为国标三等白小麦每公斤1.9元,国标三等红麦、混合麦每公斤1.86元,每公斤比去年分别提高了0.1元和0.14元。尽管国家粮食局要求河南、山东等6省的所有中储粮直属库从7月1日起按最低收购价开秤收购农民出售的小麦,但由于我市小麦市场价格一直高于托市价格,使得分公司实际上无法开展收购,目前进入市场收购的多为个体贸易商及一些面粉加工企业。
记者从市粮食局了解到,我市今年夏粮收购之所以相对冷清,主要缘于以下因素:一是由于今年的气候原因,我市小麦收获期总体较往年推迟了7~10天,由于收获期的推迟,农民在夏粮收购初期忙于秋种,无暇顾及售粮;二是由于托市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且与去年同期小麦收购价相比有所下降,这与农民期望的价格有一定差距,加之物价上涨和种粮投入增加,农民出现惜售心理,售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由于托市收购预案未能真正启动,政策性贷款没有发放,各类粮食收购企业入市更加谨慎,使得粮食市场价格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的局面;四是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绝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降低了库存量,以减缓资金占用压力。
8月1日,全省夏粮收购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认为,今年小麦价格将呈现高开稳走态势,后市有可能略有上升,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局面。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各市场主体对收购政策期望不同,观望情绪明显,政策性收购和市场性收购出现两难境地。因此,今年小麦收购战线将会延长,收购高峰也会推后。
针对今年夏粮收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市粮食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是提前做好收购预案启动不了的补救工作。我市粮食部门于夏收开始前,积极主动与农发行沟通协调,千方百计申请夏收贷款,确保收购资金需求;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企业采取职工集资、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5136万元,开展市场商品粮收购,最大限度地搞活粮食贸易;三是与中储粮、六县市粮食购销企业及时沟通信息,定期会商,关注市场行情,适时发布价格信息,指导购销企业理性收购,降低经营风险;四是积极与广西、上海、陕西、山西等地的粮食购销区合作,利用其资金开展代购代销,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