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持续融合
印象太极
军民融合兴中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民融合兴中原
□豫 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一)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这是我们党拨开历史云雾、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弥漫着绵延不断的烽火硝烟,不断向人们揭示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命题:处理好“犁”与“剑”——即经济与国防的关系,关乎国家强盛与安危。

  清末白银储备世界第一,可八旗羸弱,鸦片战争丧权辱国。有“犁”无“剑”的教训发人深省。

  冷战时期的苏联要“大炮”不要“黄油”,使经济建设陷入窘境,导致国家解体。有“剑”无“犁”的悲剧历历在目。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警钟仍在震荡:“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经济与国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同举翱翔!

  (三)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经济的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没有经济支撑的国防,是建在流沙之上的“海市蜃楼”。

  马克思认为:“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没有国防荫庇的经济,是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

  (四)历史的命题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上下求索。翻开厚重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富国与强军始终是我们党执著追求的宏伟目标。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民养军”,把国防建设放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下行动。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强调“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每一段艰辛的跋涉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不断升华着对建设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努力探寻着富国强军的科学路径。

  (五)有一些意义重大的时刻注定要定格于时空坐标,成为永恒。

  2009年7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围绕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将军民融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尽管仅仅一字之差,凸显的却是历史的跨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的责任与担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与品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探寻真理、把握规律的勇气与智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为走富国与强军道路开辟了新的征程。

  (六)融者,融入、融洽;合者,合拍、合力。

  把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和效能,就是融合。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其同频共振、一体推进,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就是军民融合。

  (七)军民融合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融合体现了胸怀大局的战略气度。统筹兼顾富国与强军的战略目标是第一要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融合蕴涵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哲学道理。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核心要求。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军队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军队”,融合彰显了人民军队人民建、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政治优势。战斗力与生产力互利双赢是本质特征。

  “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融合包含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科学方法。谋求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最大化是价值追求。

  (八)融合是时代的音符。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浪潮迭起,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国防与经济、军用与民用的壁垒日益打破,界限日益模糊,军民一体潮流势不可挡,军民融合成为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融合是市场的呼唤。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自降门槛,开门建设,融入广阔的市场天地,在兼容并蓄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谋融合就是谋发展,善融合必将大发展。

  (九)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军民融合作为崭新的课题,仍然伴生着问题,伴随着困难。

  难在传统思维的禁锢。囿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看做彼此分割的两个体系,没有跳出各自为战、体内循环、自我建设的误区。

  难在狭隘利益的束缚。局限于行业、部门、单位甚至个人利益,不能从国家利益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愿融合,不乐融合,不敢融合,也不善融合。

  难在制度机制的滞后。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命令推进的多,依靠政策法规、制度规定推进的少,靠感情协调、关系落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十)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一个个难题,拷问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素质能力,催生着领导理念、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的转变。面对时代的考卷,河南人民迎难而上、步履铿锵,在探索中前进,在转变中发展。

  (十一)军民融合,河南根基深厚。

  “居华夏腹地,扼九州通衢,维天下大势,系八方之安”,河南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魏武挥鞭中原、岳飞抗金鏖兵,英雄文化、尚武精神源远流长。

  “二七”罢工的狂飙、挺进中原的铁流、淮海战役的炮火、“小延安”竹沟的坚守、新县将星的闪耀……革命薪火、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从淮海战场的小推车、“香玉号”飞机,到“兵妈妈”乔文娟、“好军嫂”吴新芬,河南人民爱国拥军传统历久弥新。

  (十二)军民融合,河南思路清晰。

  在军民融合中始终围绕“提升、拓展、运作、实效”4个关键词发力使劲。

  提升是思想的提升、认识的提升。认识达到什么程度,工作就能做到什么程度。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一把手”工程,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运作,高标准落实。“地方党委主要是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支持配合部队工作”、“转业干部是人才,不是转业是转岗,不是安置是交流”,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全省上下对融合工作认识水平的跃升。

  拓展是视野的拓展、层次的拓展。只有从表面的、具体工作的融合拓展到深层的、制度机制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问题。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去年专门下发加强和改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军队退休干部和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的《意见》,今年又围绕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官兵住房保障、军事设施保护和兵员征集等方面问题进行调研,拿出解决办法措施。“位置再紧张,也要为团以上转业干部落实实职”、“共和国卫士坚决平职安排,有几个安排几个”,这些决心和举措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赢得了好评。

  运作是精神状态、是工作作风。坚持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军地每年互办实事,对组织重大军事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问题、亲自到一线看望慰问,近年来圆满保障完成了全军战略战役集训、军民通用装备试点观摩、“跨越-209”等重大任务,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效是实事求是、是量力而行。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2008年以来,全省各地共拿出30多亿元支持国防建设,完成国防公路建设项目40个、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项目145个,接受军转干部1.5万名,树立了承诺有度、承诺有信的良好形象。

  好思路拓出新境界,好思路带来新气象。在军民融合之旅上,有着光荣传统的河南人民,再次用攻坚的勇气、先进的理念、务实的行动,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十三)军民融合,河南正在持续。

  好的氛围正在持续。“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 ,河南社会拥军氛围浓厚。高速公路交通网络为部队设立特殊出入口,航空公司专门为部队制订多种应急预案,教育部门为军人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司法部门为军人军属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编外雷锋团”、“汤阴经验”、“三好活动”、“四个光荣”,一张张 “拥军名片”,树立起河南“拥军标杆”,打造着河南“拥军品牌”。

  好的机制正在持续。普遍做到“三个纳入”、“五个不忘”,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不忘加强国防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忘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建设重点工程和城市改造,不忘国防设施;调整社会利益,不忘维护军队利益;编制财政预算,不忘双拥经费投入。

  鱼水深情正在持续。“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近年来,驻豫部队先后出动40多万人次,参加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2009年特大旱灾和2011年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50多次,挽回经济损失20多亿元,涌现出“全国抗洪抢险模范干部”杨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建立扶贫联系点400多个,组织爱心捐款3000多万元,援建农村学校360多所、卫生所400多个;驻豫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军队医院采取与地方联合办学、共同研究、成果转让等方式,帮助地方培训4000多名技术人员,转让科技成果80多项,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军民融合、携手发展的宏伟乐章。

  “五项行动”给力发展。省军区党委认真贯彻胡总书记“把政府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下转七版)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