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蕊
本报通讯员 景国红 李亚平
冯小红
当前,投资拉动是焦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这样的格局还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投资重在项目,项目重在谋划运作。如何谋划运作好项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亦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具两基一抓手”要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
作为市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市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抓住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工作重点,抓住了发展引擎。我们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结合焦作实际,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和运作一批事关焦作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后劲。
研究政策巧借力 顺风应势重谋划
国家宏观政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犹如罗盘之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一样重要。只有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因势利导,化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才能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多年来,市发展改革委紧紧盯住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方向,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等政策机遇,加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争取到老工业基地城市、资源枯竭城市等惠及全市的综合性政策,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抓住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机遇,市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牵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意见》,完善了促进城市转型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了由20类50项指标组成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指标体系,编制的《焦作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成为全国44个资源枯竭城市中首批8个通过评审的资源型城市之一。2007年焦作被作为河南省唯一的试点上报到国家,2008年3月我市成功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期评估,我市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贷款贴息等方面享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得到7.5亿元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财力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有望在未来五年得到更多的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市发展改革委积极加强国家和省的衔接,做了大量的调研、数据测算及基本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我市成功被列为比照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26个城市之一,仅2008年一年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一项政策便为全市企业节省成本1亿多元。
抓住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市发展改革委积极寻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并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衔接,我市多项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纳入了《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特别是我市被列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区位置,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列入全省的重点支持范围,为今后我市的发展提供了先机。
谋划项目早动手 未雨绸缪重运作
在了解到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方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同时,迫切需要谋划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支持方向、经济社会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来支撑。因此谋划项目要早动手、重运作,未雨绸缪。去年年底,市发展改革委从国家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六大领域,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结构调整,而这六大领域,正是当前我市围绕民生加快发展的重点。
机遇稍纵即逝,早一步行动就早一步主动。对上,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湘亲自带队,一次次赴京、赴省,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动向,认真研究、寻求国家政策与我市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加快项目程序的运转;对下,市发展改革委专门印发文件,安排全市重大项目的征集工作,并组织人员分成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六个工作小组实地调研,了解项目情况,成功策划包装和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同时,按照“动态管理、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了续建、新开、拟建、储备四种类型的项目库。目前,市发展改革委共储备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项目 1560个,总投资 510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确保项目不断档,发展有后劲。
抢抓机遇巧借势 争取资金重实效
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对争取上级资金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路国贤亲自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了解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趋向,争取获得更多支持;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多次带队赴京、赴省争取政策及资金支持,多次召开会议对争取项目资金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抢抓机遇,确保争取项目资金工作得以落实。
职责明确。将争取项目和资金数量列入科室年度目标,对向上申报的项目全部分解到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做到半年一通报,年终一考核,在全委上下形成了不辞辛苦跑项目、全力以赴争资金、只争朝夕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为争取我市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纳入国家、省盘子,在国际金融危机初爆发时,市发展改革委抢抓国家、省扩大投资的时机,实行24小时工作制、特事特办制,加强了领导带班制度,全体干部职工24小时保持通信工具畅通,科室人员昼夜值班,随叫随到,对即办事项立即办理,其他事项原则不过夜,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实施“三个一工作法”,即一部分人论证项目、一部分人争取项目、一部分人服务项目,争取到了一大批项目和资金,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部门联动。建立项目快速审批通道、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机制,加快项目前期运作步伐,缩短审批时间。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与项目有关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转变服务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审批转为主动服务,采取联合办公、联审联批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和项目管理程序,抓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意见、土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等前期工作程序,使项目达到一定工作深度和审批要求,让项目等资金,不让资金等项目。
自2005年至2010年,市发展改革委共争取到国家和省支持项目1768个、政策性资金39.94亿元。今年1至7月,市发展改革委争取到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项目82个、政策性资金3.5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增加企业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谋定后动抓落实 推进项目促发展
谋划在先,落实在后。在做好全市项目谋划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这些项目,使其尽快落地、投产、见效,成为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先后两批确定市重点项目296个,总投资135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0.1亿元,项目涉及工业、能源交通、城建、社会事业、农林水、商贸流通和服务业7个领域。截至6月底,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5.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0.4%,项目建设工作呈现出项目数量多、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展快的特点。中轴集团年产1万辆专用汽车和年产100万件汽车转向节、昊华宇航年产24万吨离子膜烧碱和2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竣工投产,风神轮胎年产500万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合晶科技年产1000吨多晶硅、中国兵器工业焦作光电产业园轻合金成型等项目试生产;龙星化工年产14万吨炭黑装置和尾气综合利用、多氟多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等项目如期开工,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热力中心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完善扶持政策,研究出台了《焦作市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办法》。二是落实责任制管理,实行了市领导联系分包省重点项目责任制,继续推行市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管理。三是加强协调,市政府先后30多次召开重点项目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重点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市领导多次率领市直有关部门深入项目工地,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四是开展集中观摩点评活动,组织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观摩点评活动,对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2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实地观摩点评,并当场打分排序。五是强化项目服务,扎实开展联审联批工作,全面落实联审联批各项规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推进联审联批工作。截至7月底,我市共办结各类审批事项48个,占全部办理事项53项的91%。六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市政府项目办每月通报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每季度开展集中开工项目核查,在《焦作日报》上公示;对服务质量、行政效率、外部环境等突出问题进行检查监督,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通报。
目前,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重点项目个数、总投资和年度计划投资较去年均有大幅度增加,投资稳步增长。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继续努力,焦作项目建设一定能迎来新的突破,全市经济社会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