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一)
大浪淘沙,百舸争流。
历史的脚步刚迈入新世纪的门槛,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神州大地。作为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中原城市,焦作此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挺进于加快发展的前列。
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经济发展环境的亟待治理也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
环境不优,发展无望;环境不好,形象受损;环境不治,发展受阻。
因此,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发展等,便成为各级领导开会反复强调、经常要求的常用语,同时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首要位置。
2000年年底,我市成立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对吃拿卡要,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公路“三乱”,影响焦作形象,扰乱企业经营环境等“顽疾”挥起利剑,开始大刀阔斧的治理。
特别是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不断深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各种手段,确保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制度化,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
“好的环境、好的服务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我们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千方百计打造优良环境,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充分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暨政风行风评议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路国贤的这段讲话至今仍深深铭刻在公务人员特别是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心中。
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牵头部门,市纪委、监察局每年都要围绕这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措施和制度,并组织全市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一把手,通过行风效能热线,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职能和工作举措,将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机制、服务举措、服务方式、服务承诺和服务效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选择一些与企业和群众联系密切的职能部门,要求其负责人在《焦作日报》上谈环境、谈举措、谈服务方式转变,公开年度工作思路、责任目标和工作措施,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和咨询,引导每一位公务员以“第一人称”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官即管”的观念,真正做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
服务无止境,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监督要有力。在搞好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我市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力度。行政服务中心、效能服务连心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监察平台……当这一系列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坚实平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职能部门公务人员作风明显转变了:说话面带微笑,举止温文尔雅,“请坐”、“请稍等”、“请问有什么事要办”、“有事请找我”等亲切的话语让办事人心中倍感温暖。企业的办事人员也舒心地感到,办事快捷了,效率提高了,服务更优了,环境更好了。
“焦作市的投资环境很宽松,投资政策也比较优惠,尤其是焦作人的热情、真诚和部门的办事效率感动了我。就为这,我决定在焦作投资!”这是美国兴泰公司董事长、美中名豪(焦作)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陈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肺腑之言。
(三)
这是一组数字:2006年以来,市、县两级优化办共组织260余次大规模的明察暗访活动,发现问题1843个,对175个单位、657名个人进行通报批评;2007年至2010年,全市共受理举报投诉3672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335件,责任追究2140人,其中组织处理735人、纪律处分1052人、移送司法机关353人,查纠违纪违规资金1056万元,其中收缴762.745万元、退赔293.64万元。
这是一串荣誉: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会、河南省高层发展论坛第十四次会议、全省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座谈会先后在我市召开,我市先后获得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2006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管理创新奖、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
在这些数字和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我市各级领导关注环境、重视环境、改善环境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决心。
在市效能监察室,翻开历史资料,那些曾经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所制定的各项制度、采取的各种措施、做的各项工作仍历历在目。2006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减负、规范、服务、发展”这一主题,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入手,以效能建设为载体,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后开展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以服务发展为目标,集中整治企业和项目周边环境,解决封堵断盗问题;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挑刺”、“拔刺”,改进机关作风;以民主监督为动力,还权于民,对公仆行为由主人评说;以审批提速为目标,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以强化机关执行力建设为主线,建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全面推行工作质量管理标准,规范行政行为,打造阳光品牌;以效能服务连心网为载体,面向群众、基层拓展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把12345、12369、12315、12358、110等网络联为一体;以专项效能监察为手段,推动效能建设深入开展;以查办查究为抓手,严明纪律,规范执法行为等。
坚定不移的信心,毫不手软的整治,有力有效的举措,以一种“亮剑”精神保证了发展环境的舒畅宽松。
(四)
走进市行政服务中心,镶嵌在大门两侧的几行大字“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着办;外来投资优先办,重大事项联合办;多头管理协调办,上报审批协助办;企业有难上门办,跟踪服务主动办”首先映入眼帘。这既是该中心的服务宗旨,也是该中心的工作理念。
担负着为全市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事项的唯一平台,中心管理曾和各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自己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赤诚和深情,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
2001年3月,我市整合行政审批职能,在全省首家成立第一家行政服务中心;2002年,10个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相继建成投入运行;2003年,全市乡镇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2004年,所有村(街)居委会、部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大型集贸市场建立为民服务代办站点,实现为民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市场的目标。从2006年以来,该中心40个服务窗口的135名工作人员通过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代办服务等形式,受(办)理行政服务事项200余万个。
“近几年来,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竭诚服务,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投资环境,焦作的名气大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外商心中留下了很深印象,我们外出招商引资也理直气壮了。”采访中,马村区待王街道办事处主任璩敬东感慨道。据统计,近年来,该街道办事处先后开展“项目服务年”、“企业服务年”、“大招商年”等活动,仅“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就累计完成29.04亿元,新引进、扩建项目56个。
成绩蕴含着艰辛,艰辛推动着发展。在未来的征程上,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航母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昂首挺立于中原经济区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