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科技·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好载体
智能路灯,没人就“休息”
全球最佳创意灯具
美大学发明“奔跑”机器人
2011中国大学生
模拟APEC大赛揭晓
2016,到太空当房客
社会管理“内卷化”
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
首次在华召开
央视中秋晚会落户江门
蔚县成为电视纪录片
创作基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好载体

  来自西班牙的女拳师法比耶娜·玛丽·鲍耶寄语本报读者:“当练太极拳的时候要平衡、警觉、连贯,希望本报的年轻读者能同样做到。” 本报记者 方家禾 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方家禾

  “和赛场相比,论坛给予我们以思想的启示,这更重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评价第六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时说。

  8月20日至22日,这次在焦作市广播电影电视局1号演播厅举行的论坛,三天四场板块,汇集国内外重要的太极拳大师和学者。不同于如火如荼的对抗赛事,论坛更多用语言来展现太极拳的文化魅力。

  “太极拳文化包罗万象。”苏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岗说。若化繁为简,太极拳文化关系着“人”的内在修为和外在表现,它通过告诉“人”如何对待自我、他人以及自然,从而来展现自己的普世价值魅力。

  由外而内认识、改善自己

  参加论坛的白发苍苍的练拳老者成为太极拳内外兼修的明证,他们精神矍铄、语言清晰、步履稳健。代表人物85岁高龄的杨式传人杨振铎老先生,他屡屡用“风烛残年”来形容自己,却止不住其他多名嘉宾对他因太极拳而“老当益壮”赞誉有加。

  太极拳强身健体功效是否因人而异?较为“年轻”的杨式传人崔仲三讲了个例子。一位练拳的老太太练的膝盖疼,到医院看病,被医生嘱咐说,不要再练了。“其实这不是拳把人练坏了,而是人把拳练坏了。”崔仲三说,习练太极拳不只是动作的简单模仿,更要遵循规律、掌握方法才行。

  “太极拳并非包治百病”,孙式传人孙永田说,并不是练拳后就百病无忧了,该吃药时还得吃药。

  陈式传人陈庆州的确因练拳“死而复生”。18岁那年,他被诊断为严重心脏病、活不过三年,从最初练站桩功到正式拜师学艺,身体却越来越好。如今77岁的陈庆州最爱向人讲当年赴美“以一抵半百人”的往事,他的理念是,“练好拳,最好一次也不要用,但用时一定不能少”。

  武德:不伤他人,不伤和气

  太极拳毕竟是武术的一种,讲求竞技,这种竞技以“不伤自己,不伤他人,不伤和气”为目的,吴式传人马长勋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来说明。

  陈式传人陈发科先生在世时,北京摔跤界有个名人叫C,一次和陈相遇,向其挑战。陈发科让C抓着他的双腕,此人却难以挪动陈一下。众人哄笑,C和陈发科也一笑而过。

  次日,C去拜望陈发科,当时陈暂时不在家。C问弟子,你们老师有没有讲昨天的事?弟子均一脸茫然。C不禁感叹:“你们老师武德太好了。昨天和我过手,要不是手下留情,我的跟头可栽大了。”

  C走后,弟子问陈发科,为何对此事绝口不提?陈解释,C摔跤出名不容易,不能伤其名誉。

  “这个事情体现了太极拳的三德:口德、手德和武德。口德,不能吹捧自己,贬低其他流派或武术;手德,切磋技艺,不要伤人;武德,尊师重道、爱中国传统文化。”马长勋总结说。

  王岗和马长勋都觉得,太极拳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不仅是对太极拳外形的解说,更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境界。“向里用力”的拳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如出一辙,“强力加于物,不可加于人”, “人与人该讲理,不该讲力”。

  “宇宙的一切运动都在我们体内”

  对于陈式“四大金刚”之一62岁的陈正雷来说,人与自然也可以讲理。30多年来,在40多个国家飞来飞去传拳授艺。“已无时差感,下了飞机是白天就工作,是晚上就睡觉;吃饭也是国际味,走哪吃哪;夏天不用空调,冬天不用暖气。身体成了一个自我调适的小宇宙、小太极。”陈正雷以身示“道”。

  “身体即是小宇宙”,这种认识和来自西班牙的女拳师法比耶娜·玛丽·鲍耶不谋而合。她观察来知德太极八卦图,觉得可以代表宇宙的螺旋星系,身体能量也如星系能量般流转消长。“宇宙的一切运动都在我们体内,拥有一颗心就拥有了天空。”当世间万物都能呈现各自的“道”,它们就能和谐相处。

  “舍己、随人、天人合一……”太极拳教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对待自己、他人和自然。焦作市体育局局长郭颂福在主持论坛闭幕式时介绍,此次大赛报名人数比上届多600余人,着力控制了焦作参赛队人数为300人,系往届最少。这恰恰也体现了太极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也是使太极拳能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被世界越来越认可的原因。

  (感谢杨黎明、郝泷和马燕楠提供帮助)

  记者手记

  太极拳

  给人以文化反思

  本报记者 方家禾

  上一次参加太极拳论坛的印象是,“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惊讶于有学者用数学原理来解构太极拳,为“四大金刚”之一的朱天才的形象演说倾倒。从音色到语速,他都像三岁童在喃喃自语般重复道,“要想拳练好,圈一定要小。要想拳练好,圈一定要小……”

  这次又与朱老重逢,还是那句话,还是童声般的音色和语速。穿紫色太极服来自西班牙的女拳师法比耶娜·玛丽·鲍耶听到朱式名言后可能会接话:“对于大师来说,圈大圈小当然都是无所谓了。”她在论坛谈到,“若达到了大师的级别,就无需谈何种式样了。”

  这一届论坛的确更“国际”化。高鼻梁的多了,旅居国外的华人大师或学者多了,讲述太极拳在国外发展状况的也多了。中外的大师学者一起谈拳论道,有的偏实践,有的重理论,但都指向了同一方向,儒、释、道,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西方崇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文化理念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后,人们回望古老的东方寻求解药,比如承载“慢”文化的印度瑜伽越来越热。瑜伽的“忘我”,太极拳的“舍己”,都崇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发掘灵性之美。瑜伽相对更“自我”一些,太极拳则相对更“互动”,很难说孰优孰劣。

  看看瑜伽,不难发现太极拳也有引领世界潮流的潜质。它们致力于解决人最根本的问题,我是谁,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它们都给人以文化上的反思及美好传统的归属感。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