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印度政府召集各党派进行紧急磋商,但未能就出台更强有力的反贪腐法案,从而结束自16日以来的示威抗议事件达成共识。今年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多国局势持续动荡,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断出现骚乱事件。在这些动荡和骚乱中,最活跃的是青年群体。青年的自身问题同经济社会矛盾交织互动,演变成值得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不容忽视的高失业率
印度社会历史学家那琳·梅塔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动乱的共同点是“青年膨胀”:年轻人的社会理想越来越多,但自我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发生在印度的示威事件也使不少人对印度一直乐于强调的“人口红利”进行反思。总理辛格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只有我们增加教育投入,我们的年轻人才会变为一种财富。”印度人口学家阿希什·博斯则指出,所谓“人口红利”其实是西方国家兜售的一种神话,只有社会公平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红利”。
不少专家认为,一些国家的青年参与示威和骚乱事件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密切相关。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因缺乏符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印度18岁至59岁人群中有3亿人失业。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年轻劳动力流失的危险》的社评指出,年轻人的高失业率不仅是西亚北非地区的问题,英国骚乱的背景同样与此有关。而目前在欧洲,38%的希腊年轻人没有工作,45%的西班牙年轻人失业。
社评认为,在个人的早期职业生涯中,哪怕仅仅失业一年,也会永久降低此人的工作能力,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造成冲击。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把年轻人的失业率降下来,是与修复公共金融系统同样严峻的挑战。
西亚北非国家的媒体也有类似的观点。巴林《海湾每日新闻报》发表评论说,本地区国家发生的动荡并不都是为了追求民主,24%的年轻人难以找到工作是该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是,年轻人不顾一切地进行示威,伤害了国家经济,而且年轻人只关注他们眼里的不公平,却从来没有考虑用什么样的体制来解决不公。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参加抗议活动的青年并非全部来自低收入失业群体,还有一些是来自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有分析认为,当抗议活动转变为一个表达失落、发泄不满的平台时,理念不同的青年也会走到一起。
信息技术的“双刃剑”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生跨越式变革的时代,迅速传播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推动各种示威事件发酵和爆发的手段。虽然印度互联网普及程度不高,但年轻群体是所有时尚通信方式的主要使用人群。数据显示,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站均在印度最受欢迎的网站之列。而这些社交网站为反腐人士哈扎雷等人能够迅速赢得大批支持者创造了条件。反腐示威开始前,哈扎雷等人利用脸谱和推特等,随时更新活动进展,同时还在互联网上注册官方网站,对活动进行宣传。
《印度时报》认为,因助推英国骚乱而饱受诟病的黑莓手机服务如今也在印度显示“威力”。据悉,有人利用黑莓手机专用的短信平台创建了“支持哈扎雷”小组,其用户人数在不断上升。
社交媒体传播渠道的快捷、移动和私密等特点,给政府和警方的执法带来了巨大挑战。美国、英国等国政府纷纷制定新措施,通过技术和监管手段来应对可能的犯罪行为,并宣传政府主张。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报》透露,印度国大党正准备通过脸谱、推特及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大众即时传播政府的立场,揭露哈扎雷等人“如何将他自己的法案强加于议会”。事实上,印度政府已开始考虑对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进行一定的控制。
社会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发生在多国的社会动荡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入思考。有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生产力大幅提高,机器、电脑以及国外人才正越来越多的取代“常规”岗位和本国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的技术和越来越不稳定的社会契约关系,在带给青年及新生中产阶级压力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以往的福利生活能否维持感到不安。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城市带来财富,同时也令城市变得日益分裂和不平等。贫富分化加大,房价、物价攀升,使得青年以及低技能人群对生活前景的不确定性充满疑虑。
芬兰内政部最近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称,社会边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所要面对的最大安全风险。近年来,芬兰社会中被忽视的人群呈增长趋势,所连带的社会管理成本也相应提高。
西班牙《国家报》发表社论说,从现在的种种事件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并不是骚乱抗议事件增多的唯一原因。不同国家发生的事件虽有所不同,但所有的事件都给人留下一个印象:代议制民主在处理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方面存在不足。
望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