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失金商家撤广告
罗伯斯一掌扇飞千万广告费
罗伯斯打跑中国媒体千万广告
要说昨天“恨”罗伯斯的,除了广大翔迷,可能还有中国众多平面媒体。据悉,昨天,不少体育用品和汽车商已经预订了刘翔夺冠后的广告版位,但在刘翔被干扰只获得第三名后,商家取消了广告。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在国际田联宣布取消罗伯斯金牌后,刘翔代言的一家体育品牌又重新决定上广告,只不过把广告词作了改动。有人计算,昨天一晚,中国平媒被罗伯斯“打”走的广告,当以千万计。
孙海平直言——
“罗伯斯故意犯规,银牌铜牌没区别”
因为最后一个栏前后的意外,刘翔最终只能第三个冲过终点,而在看台上的恩师孙海平,在看到罗伯斯的两次“打手”后,也直言“罗伯斯那是故意犯规,刘翔原本夺金的机会非常大。”
在看到直到第八个栏还处于领先的刘翔,在最后两个栏接连被邻道对手罗伯斯拉拽后,在看台上的孙海平不免非常激动。而他在接连打了两个电话,并与工作人员谈话后,才开始接受采访。按照他的说法,“中长跑也会有打手的情况,但要看具体情况。今天很明显是罗伯斯把刘翔一把往后拽,拽住往后拉就不一样了。至于他是不是故意的,这个就很难说了,不过至少罗伯斯明显自己也感觉到了。要不然他后来也不会找刘翔道歉了。就算是改判,刘翔也只能是银牌,银牌和铜牌其实差别并不大……”
申花全面溃败背后的暗战:
老板朱骏一个人独角戏
当上海申花俱乐部的管理层将申花的足协杯比赛安排在安徽芜湖时,上海足坛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气愤和不满的反应,这种反应来自媒体和球迷,在BBS上,上海球迷已经表示要放弃看球,直到朱骏离开。
另一种反应极为冷淡,上海足协方面态度冷淡,只用一句“想迁到芜湖恐怕不那么容易”来回答媒体的提问;上海申花的管理层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迁移,因为在最近的联赛中,上海申花、更准确的说是投资商朱骏受到了球迷的抵制,因此他们认为,换个环境是正常的选择。
冷淡和愤怒,充斥着眼前这支上海申花。2007年,当朱骏与五位国有股东联合成立上海申花联城俱乐部足球有限公司时,今天的这一幕就注定产生了。
投资2000万、控股28.5%,朱骏在四年前以前以极低廉的价格和不可思议的股份就完全的控制了上海申花,那次股权转移,对于上海申花的伤害终于在今天显现。让我们来剥开四年半来上海申花的种种隐秘,还原给大家一个最真实的朱骏和上海申花。
上海申花:一个上海品牌的故事
上海申花足球队成立于1993年,那是职业化的前一年,1994年,上海申花正式征战职业联赛,至今已有18个年头。在过去的18年间,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和大连实德从未降过级,而这四支球队中,只有上海申花的冠名权从未发生更迭:大连实德的赞助商是先万达后实德;山东鲁能的冠名也颇多,从鲁能泰山到泰山将军;即使是赞助商从未进行过更换的北京国安,也曾被冠以北京现代汽车。中国足坛,冠名权没有变更的球队只有一支,即上海申花。
从未变更的冠名权,从表面来看是件简单的事情,即上海申花集团是上海申花俱乐部的大股东或者大赞助商,这是足球世界最简单的逻辑,但是在上海申花俱乐部面前,这条逻辑是行不通的。1993年,上海申花俱乐部的投资商申花电器集团是一家以厨卫家电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上海国有企业,从1993年—1999年,申花电器一直是上海申花队的主投资商。
2000年,上海申花的股权发生变化,申花电器退出,上海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巴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上海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华生化工有限公司、上海新高潮公司七家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参股组建了新的上海申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花是一支由七家国企联合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仍是一支国企俱乐部,但股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过上海申花的名字被保留下来。
2007年,上海申花的股权再次出现变更,朱骏以上海联城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名义注资2000万人民币,与国企上海电气、上海广电信息、上海广电集团和上海文广以及黄浦国资委,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申花联城俱乐部足球有限公司,这是一支股权相对复杂的有限公司,即有私人注资,亦有国企甚至是国资委的注资。从2007年开始,朱骏入主上海申花,标志着上海申花的国企时代结束,上海申花进入了私企的时代,但朱骏,依然没有变更上海申花队的冠名,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上海申花,不仅与第一任投资商上海申花电器没有任何关系,与国企的关联亦不大,完全成为一支由投资商朱骏控制的球队,但是上海申花这个名字,依然被保留下来。
为什么?上海球迷的回答是上海申花足球队是上海的名片,这是一个简单的不能算答案的回答,要了解这个回答,却必须了解上海人的生活态度。
上海申花足球队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座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群:身家数千万乃至上亿的富豪商人、白领精英、蓝领工人,等等。这些人的工作环境不同、生活理念不同、收入不同、消费水平不同,这些阶层不同的各种人很少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于足球的热爱。
在上海,商人聚会可以以足球为谈资,保安聚会亦可以拿足球为谈资,没有阶层的限制,没有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隔阂,足球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亿万富豪可以为申花队的进球欢呼,打扫卫生的阿姨也可以为进球欢呼,足球在上海是一个没有等级的世界。上海申花可以同时让各阶层的上海人或者快乐,或者悲伤,这是足球在中国其他城市所无法产生的功能。
上海球迷说,“是我们养的上海申花!”这句话没有错,如果没有上海球迷的热爱,上海申花的名字可能早就保不住。对于上海球迷甚至是某些根本不看球的上海人来说,上海申花与黄浦江、南京路、外滩、回力鞋、南翔小笼包、老凤祥一样,是上海的品牌,他们绝不会轻易放弃上海的品牌。上海人对于上海品牌的珍惜,如同德国人对于信誉的珍惜。
所以,当朱骏要把上海申花的足协杯主场迁到芜湖时,上海球迷愤怒了,他们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他们的态度:把申花这个名字留下,把球队迁走。其实,申花这个名字,也是朱骏最后的谈判筹码。
产业之痛与朱骏模式
足球产业是不挣钱的。1994—1999年,投资足球的企业,想获得的多半是企业宣传;2000——2006年的足球投资企业,很多是在政府的安排下投资足球的,他们并没有把足球产业当做一种可以直接赢利的生意;2006—2011年,很多企业投资足球是为了获得土地使用权,这是中国特色的土地政策决定的,与足球同样没有关系。职业化开始后,没有一家投资足球的企业是依靠足球赢利的,包括大连万达、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乃至本赛季横空杀入的广州恒大。
在中国搞足球是赔钱的,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申花电器投资上海申花,有政府背景和企业宣传的理由;2000年,七国企联合投资,亦是政府的牵手;朱骏投资上海申花,作为私营业主,怎样经营才能保证赢利?毕竟,对于商人来说,钱是最重要的。
九城董事长朱骏在2007年投资上海申花时,正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九城最初只是一家非常简单的网站,与CHINAREN一般,它看起来更象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和校友录网站。2002年,朱骏获得了游戏《奇迹》的独家代理权,2004年,获得《魔兽世界》的独家代理权,同年12月15日,九城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上市,开盘股价为19美元;2007年也是九城最辉煌的时刻,当年1月,全球第一的世界第三方游戏开方商美国艺电公司投资1.67亿美元购买九城15%的股票,也就在这一年,朱骏成为上海申花的主投资商。
在看似辉煌的成绩中,九城其实隐藏了一个极大的危机,根据九城2006年的财务报告,《魔兽世界》为九城带来了3个亿的净利润,占到九城当年总利润的95%,无论朱骏承认与否,九城与魔兽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九城完全由《魔兽世界》支撑,没有魔兽,九城和朱骏就不可能出现2007年的辉煌。
朱骏在2005年底购买了上海中邦俱乐部,2006年将其更名为上海联城,在投资上海申花之前,朱骏对于联城的真正经营不过一年,朱骏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一年投资2000万,就当是开了几辆法利拉进黄浦江,好玩,我不指望回报”。当2007年上海申花出现在他面前时,出价同样是2000万,这甚至是一个根据朱骏个人喜好来制订的投资额度,只要投资这2000万,他就可以拿到上海申花28.5%的股份,并以这个股份拥有上海申花的控制权。
对于上海申花,朱骏根本就没有赢利模式。打个比喻,当你告诉一个有着十万积蓄的人,“出五万元,你就可以买下这辆法拉利”,这个人会毫不犹豫的掏出五万元买下法拉利,他考虑的只是自己花了最小的代价买下了一辆百万元的汽车,他根本就不会考虑未来的油费、维护费用,他心里唯一所想就是,这真是一桩占便宜的买卖。
入主上海申花时的朱骏就是这样的心理,对于上海申花,朱骏是没有赢利模式的。他认为上海申花本身的品牌效应可以使他保持收支平衡,这些品牌效应可以带来胸前广告、场地广告,甚至是球队大巴的车身广告,而球队出行费用、训练服装肯定会有人赞助,没错,上海申花的确拥有这些品牌效应,但是全世界的足球投资商,没有一个人可以依靠球队的品牌效应来运营一支球队,朱骏对自己太有信心了。
2008年,大陆版《魔兽世界》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人物造型等都出现了改变,有大陆玩家开始转投台湾服务器,同时,网游界开始混战,九城股价开始下跌,朱骏开始与上海申花队内的球星交恶;2009年,朱骏开始对上海申花进行清洗,他请来了贾秀全,球队与媒体的矛盾激增,球队出现了欠薪情况,根据财报,2008年魔兽净利润3.8亿人民币,占九城总利润的93.8%,这一年,网易拿到了《魔兽世界》的代理权,这对于朱骏几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有媒体分析,朱骏虽失去了魔兽,但短期内朱骏的资金仍会宽裕,因为出售魔兽服务器可以为他带来至少2亿人民币的收入。
朱骏声称2008年在上海申花的投资超过一个亿,但这个数字被认为至少注了三倍的水,他的投资额可能未超过4000万人民币,而且,有些投资可能是报表上而非实际的投资,对于事业走下坡路的朱骏来说,他对上海申花的经营思路变得现实起来,高薪的本土大牌球员被卖掉,从孙祥到沈龙元竟无人幸免,这些球员对上海球迷来说是一种感情的纽带,朱骏在清洗这些球员时的无情、苛刻甚至是狡狯,已经让他在球迷和媒体间失去了支持;此外,关于上海球迷一直流传的800党的传闻,也让朱骏在主流球迷中失去了被支持的基础。
朱骏投资申花的最光荣时刻,是2007年8月4日鹿特丹港口杯上海申花与利物浦的比赛中,朱骏为申花首发出场,踢了五分钟,利物浦球员赛后讽刺到,“他可以铭记这五分钟,这是他一生唯一能与利物浦球员同场踢球的时刻。”2010年5月,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的朱骏,传出了准备收购利物浦的消息,朱骏不承认亦不否认,他表示,购买利物浦所需的8亿英镑,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所谓的资本运作方式,在中国各地并不少见,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传销。可惜,朱骏的资本运作模式没有吸引到风投资金,只引来了不少笑话,购买利物浦的消息,其实是朱骏在陷入绝境前最后一次炒作,他为他赢得了眼球关注,但是在金融界以及商界,这种行为和言论只会让别人对他失去信心和信任。
最后的独角戏:自己退或者请你退
2011年8月,美国股市因为美债问题出现下跌,8月25日,九城连续两日下跌,24日收盘为4.95美元,25日以4.80美元收盘,跌3.03%,公司市值为1.42亿人民币(1857.34万美元)。对朱骏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让九城的经营回归正轨,对于上海申花,他可以撕去最后一丝伪装,他已经撑不起上海申花这支俱乐部,14他需要支持。
将上海申花的足协杯主场迁到芜湖,从表面看,是一次出于经济和票房考虑的迁移,但移至芜湖后的票房能有多少呢?芜湖的普通居民收入并不高,他们可以承受的是80—30元间的票价,以每张票净利60元计算,卖掉两万张,不过120万元,扣掉各种费用(芜湖方面可能贴补),那么以最乐观的角度来看,朱骏可以通过这一次主场迁移挣到100万元,但100万,对于现在的上海申花有意义吗,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朱骏此举不过想向上海政府方面施压,你不给我支持,我就移走申花,这是件丢面子的事情。至8月27日,上海足管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朱俊;8月24日,朱骏终于不再装腔做势,他表示希望上海申花联城足球俱乐部的另五位国企股东伸手援助,他提出了援助的金额数字:5000万人民币。朱骏的盘算近乎完美,一家一千万,不就五千万了吗?
沪媒正从深层次分析申花的乱局,媒体认为申花的连败是战斗力下降,战斗力下降的原因是队内出现了派系,其实,上海申花最根本的问题并非是出现了派系,而是朱骏在进入申花之后并没有赢利模式,此外,在九城业绩下滑时,他开始剥夺上海申花身上的各种资产,从有形到无形,从球员到球队形象,直到今天,朱骏还在利用“上海申花”这块招牌为自己获得利益。当一支球队无法获得正常的资金投入、优秀球员不断被卖出、俱乐部的决策由数个人随意拍板决定时,这样一支球队必然会连败、矛盾丛生、混乱不堪。朱骏对上海申花这个品牌的使用已经透支,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下赛季上海申花还留在上海,那么朱骏想获得和本赛季一样丰厚的胸前广告都很艰难,朱骏也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找到申花乱局和衰落的原因,但很难找到解决申花目前困境的方法。
朱骏是自私的,只要能获得金钱,他可以让申花跨掉,2007年,朱骏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用400万元租借申花名字50年,上海申花这个品牌,是朱骏最后的一块筹码,他希望用这块筹码为自己换来国有资金的投入,让他暂缓目前的财政困局,然后,他会走一步看一步,选择的方式依然是利用上海申花这个品牌为自己获得利益。他不会考虑道德方面的问题。从孙吉的官司来看,朱骏在某些方面是个中高手。
同样,上海国有股东方面基本不会接盘,除非有行政方面的命令,所以,朱骏希望让国有股东拉自己一把的梦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何况,国有股东在2007年就已经表明了独善其身的态度,他们对朱骏个人不可能有好感。
如果僵局这样保持下去,只有一种可能性,朱骏的上海申花会用各种行为不断的挑战其他人的底线,这些行为包括了:联赛继续连败、球队迁移主场,乃至最后朱骏亲自上阵爆料。朱骏是个赌徒,他不会在乎别人的利益和生死,他只在乎他自己。
朱骏能成功吗?
应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申花乱局,从浅层次说,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包括队内的多派系,球队的实力下降,等等,但深层次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一切都是朱骏形成的。朱骏在上海申花身上唱了四年半的独角戏,他终于发现他唱不下去了,但他一定要把水搅浑,一定要让混乱加剧,这样,他才有机会。
最悲剧的是,朱骏只想得到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获得利益的机会,他甚至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他只要得到一点眼前的利益就行,未来的日子,谁去管它呢?
即然这是朱骏一个人的独角戏,那就让他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搜狐体育 傅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