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 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引足黄河水 滋润新焦作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足黄河水 滋润新焦作
——市水利局局长燕国明访谈录
  “引黄入焦”工程橡胶坝效果图
  “引黄入焦”工程主干渠效果图
  “引黄入焦”工程引水闸效果图
  小浪底北岸灌区“引黄入焦”工程将通过广利灌区总干渠(上图)进入我市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这是我市水利发展史上第一次高规格的综合性水利工作会议。

  昨天,市委、市政府在市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全市水利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内容之实、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这次意义深远的治水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水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部署,必将成为我市水利事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开启全市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这次史无前例的治水会议,标志着我市治水史册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水利事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

  全市水利工作会议刚一结束,记者就如何贯彻全市水利会议精神?如何奋力开拓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如何为我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提供水资源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采访了市水利局局长燕国明。

  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迫在眉睫

  □核心提示

  水情即市情。水资源丰沛,地下水储量丰富,曾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水情。在可预见的未来,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市水利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挑战。

  记者:多年来,我市一直以水资源丰富而自豪。在很多人眼里,焦作不缺水。黄、沁河穿境而过,黄河水、沁河水、丹河水,均可为我所用。地下水储量喜人。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燕国明:总体来说,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是不争的事实。下列这组数字,就足见我市水资源短缺不可小视。据权威评价结果显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800立方米,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河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14立方米,而我们焦作市呢,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3立方米,仅占我省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十五分之一,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水资源警戒线标准差距甚大。

  在人们眼里,很多人认为我市城区是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的确,由于我市城区的特殊地质构造,岩溶地下水较为丰富,年均补给量高达2.34亿立方米。因此,在我市城区周边,分布着诸多清澈的泉水,是北方城市少有的一种现象。如九里山泉,流量可以达到每秒6立方米,非常优美壮观。但是,泉水淙淙,波光粼粼,我市城区上世纪70年代以前曾经有过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由于水源地、工业和生活自备井的开采,以及煤矿大量排水,岩溶地下水位已由原来的90余米降低至目前的60余米,基本达到采补平衡状态。伴随时间的推移和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我市城区周边的泉水一个接一个断流、消失,昔日泉水淙淙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南部平原区是我市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区域。该区域包括修武南部、武陟县北部和西部、温县大部、沁阳南部和孟州市东部。这里是我市粮食的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很大。由于这些区域无地表水源,主要靠开采地下水,因此造成了地下水超采严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以年均近30厘米的速度下降,目前地下水埋深已降至30米左右,形成了郇封和青风岭两大地下水漏斗区,也是全省第二大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最大时达到1221平方公里,占我市平原区总面积的40%以上。随着地下水漏斗区水位的不断下降,造成了不能满足工业和生活正常用水、机井报废、取水成本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补给困难等诸多问题,并形成了地面沉降的隐患。

  我市河流众多,黄、沁河穿境而过,黄河水、沁河水、丹河水,均可为我所用。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除黄河外,我市河道断流问题日益严重。拿沁河来说,这是穿越我市境内的一条最大的河道,控制流域面积为1.3万余平方公里。但由于上游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增加,河道年年断流,1997年,最长断流时间达到270天。其他中小型河道断流情况也非常突出。母亲河黄河流经我市,每年引来的黄河水只有9000万立方米。

  除此之外,我市水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除山区的部分河段外,河道水体大都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五类标准,达到了连农田灌溉也不能利用的地步,完全失去了使用功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和生活排污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与我市河道天然来水少、稀释净化能力差有一定关系。

  社会越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突出,这是发展的规律。我市要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必定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我市水资源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尚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已经迫在眉睫。

  水利是怀川崛起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核心提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市要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记者:你如何看待水利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燕国明: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兴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是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描绘的“十二五”蓝图。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动力之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水利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其次,水利是我市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市夏粮生产连续8年实现单产、总产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去冬今春连续4个月无有效降水的大旱之年,我市夏粮高产创建连夺全国“三个第一”,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水利的强有力支撑。我市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还是要大兴水利。

  第三,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清。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治水改水引水是基础和关键。

  第四,水利是我市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我市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一些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刻不容缓。

  水从哪里来?

  □核心提示:

  为焦作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提供水资源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是新时期对我市水利工作提出的时代命题。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新型城市,需要水;我市经济发展、改善生态、保障民生,也需要水。水从哪里来?在我市水资源日渐短缺的新形势下,引来黄河水,滋润新焦作,将成为必然。

  记者:焦作的水从哪里来?

  燕国明: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两手抓”,一是抓开源,二是抓节流。

  我市可开发利用的水源主要包括当地水资源、岩溶水、中水和过境水。我市水资源总量为7.8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5.48亿立方米。从实际情况看,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应压缩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并采取有效措施回补地下水。而地表水受地理条件以及环境制约,目前可新建的项目仅包括孤山水库、九渡水库、黄龙洞水库、白龙潭水库,以及部分水窖和屋顶接水池等,可增加局部区域的供水量。我市岩溶水因目前已基本达到采补平衡状态,不宜进一步加大开采量。随着近年来我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的加大,污水处理量不断增加,根据有关规划,经处理后的污水主要供给龙源电厂、焦作电厂、焦作东区热电联产项目等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市重点项目。我市的过境水包括引黄工程、引沁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因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供给焦作市城区以及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城区,供水区域较小。因此,作为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必须结合我市紧临黄河的优势,上马建设一批引黄工程,增加黄河水的利用量。

  记者:今后可以通过哪些引黄工程来解决焦作缺水的问题呢?

  燕国明:目前,我市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当地地下水、地表水和利用沁河、丹河、大沙河等过境水来满足,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不断增加,必须寻求新的水源来满足我市未来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我市南临黄河,有武陟、温县、孟州三个县市直接与黄河濒临,具有得天独厚的引黄条件。但实际上,我市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量却很少,与周边或其他一些沿黄地市的引黄量相比,差距较大。河南省分配我市的引黄量每年为2.35亿多立方米,我市每年大约只引入黄河水9000万立方米。这与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水利以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市提出的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的目标不相适应。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南部黄河水的利用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解决我市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水利部门结合实际,正在加大引黄工程建设研究和规划的力度,规划了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武嘉灌区扩灌工程及引黄沁北灌区等一批引黄工程,以此来加大黄河水的利用量。目前,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已列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目标。同时,我们还将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将武嘉灌区扩灌工程及引黄沁北灌区早日立项,加快引黄工程实施步伐。

  通过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向沁阳、孟州、温县、武陟的沁河以南、青风岭以北区域供水,西霞院灌区向温县、孟州、武陟的黄河滩区供水,武嘉灌区扩灌工程向武陟的嘉应观、圪垱店和修武的郇封、五里源、城关、高村、周庄供水,引黄沁北灌区向沁河以北的武陟小董乡、三阳乡、宁郭镇,修武高村乡和焦作新区供水。工程完成后,年新增引黄水量将达到4.32亿立方米,是目前引黄量的5倍,新增引黄灌溉面积158.5万亩,是目前引黄灌溉面积的3倍,同时,每年还将少开采4亿多立方米的地下水,不仅大大地减少了农业灌溉等对地下水的开采,而且可以对我市青风岭、郇封地下水漏斗区的地下水进行有效回补,提升地下水位,降低农业灌溉成本。可以这样作一个比较,如果以井灌每亩次需灌溉成本18元,引黄灌溉每亩次需灌溉成本12元计算,那么,仅农田灌溉一项,一年就可节省475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记者:我市如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节水型社会呢?

  燕国明:农业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工业要加强节水技术改造,降低万元产值用水量;生活中要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减少水的跑冒滴漏,同时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节约用水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具体应紧紧抓住“九个重点”。

  科学制订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任务,落实各项节水措施,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导。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对节水的投入,并通过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节水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认真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要考虑水资源条件,要尽快建立并严格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得超过当地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总量。

  推进水价改革,认真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征收范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要加强工业节水。新建项目要做到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已建项目要开展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降低万元产值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风神轮胎”污水处理回收利用节水改造项目和“多氟多”生产工艺节水改造项目,为我们树立了样板。争取到“十二五”末,我市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40立方米/万元。

  要加强农业节水。“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为重点,加强现有灌溉设施的改造,加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到“十二五”末,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3万亩,使我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至0.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要加强生活节水。制定生活节水强制标准,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设备和产品,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通过建设生活节水示范社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到“十二五”末,城镇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28升/人/日以内。

  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建立节水目标考核体系,并严格实施考核。“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区域用水总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达标率四项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

  要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水、人人节约水、人人保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引来清水润焦作

  □核心提示:

  每年2.35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引进焦作,就相当于13个青天河的库容量,将为我市提供大量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引来黄河水、滋润新焦作的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

  记者:“引黄入焦”有何重大意义,前景如何?

  燕国明:加快“引黄入焦”工程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缓解我市目前水资源紧张状况,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景气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都具有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从“十二五”开始,我市将全力加快“引黄入焦”工程建设步伐,争取利用5~10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我市规划的引黄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黄河水的利用率,使我市除北部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区域都能见到黄河水。

  届时,我市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农田面积将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青风岭和郇封地下水漏斗区的地下水将得到全面恢复,农业灌溉体系得到极大改善;从沁河南引来的黄河水,将穿过13公里长的带状公园,流入龙源湖公园、大沙河和新河,一个水系成网、波光粼粼、生态良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焦作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水利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建设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放心满意的答卷。

  (本版图片均由市水利局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