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你这一辈子除了父母以外,最感激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而且是不加思索地告诉你,我最感激的人就是我的恩师——张同华。
张同华是我读高中时的班主任,教授语文,他最拿手的是教授作文课。和别的老师讲课不同的是,张老师讲作文课从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也不让学生读那些还不是很理解的名著,他就教给学生六个字:“观察、记录、加工”,要求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先学会观察,然后把观察的过程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必要的加工。如何观察?又怎样记录和加工,张老师经常把教学放到教室外,带领同学们到田间地头,小溪沟河,树林原野等,让同学们自己观察。他经常告诫我们,谁观察的细致,谁就写成功了一半。随后就是经常彻夜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修改同学们的观察作文。
俗话说,兴趣就是一个人的最好老师。张老师的教学方法激起了我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以致我随着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的特别的仔细,回来后写得又很流畅。我的第一次作文就受到张老师的高度评价:事件脉络清晰,语言朴实流畅,一篇很好的处女作。就是这篇处女作,还成为全年级的作文范例,在学生中进行了传看。后来,我的每一篇作文都会受到张老师的表扬,并在课堂上宣读。临近毕业,张老师专门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你有写作的特长,这特长源于你喜欢对事物的观察。老师教给你们的是基础,将来的成功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我把张老师的话写在了笔记本上,1978年又把笔记本带到了部队,并坚持不懈地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铁道兵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稿件一百余篇,发表诗歌、散文三十多篇。回到地方后,尽管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写作的爱好始终没有丢,先后在《中国人口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人民日报》、《焦作日报》等报纸副刊发表散文、小说、杂文五十余篇,共发表中篇小说六部,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还兼任沁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在每当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恩师张同华老师,今天的一切都是他引导的结果,没有他培养我写作的兴趣,也不可能到现在我还喜欢着写作,还坚持着写作,这就是我创作的动力所在。
伟人可以指点江山,老师可以指点人生。当你在学生时代碰到一个能经常为你指点人生的老师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