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大封镇东唐郭村村民牛以巴20余年磨一剑,执著走科研之路,获得了两项关于水流发电装置的国家专利。“农民怎么了,没有科研资金、没有科研环境,但我有毅力、有智慧。我坚信,野百合也有春天。”面对大家的质疑,牛以巴总是很激动。
牺牲家庭也不愿放弃实验
9月5日,下着小雨,记者应约前往采访牛以巴。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堂屋的院子,地面长满了绿苔。牛以巴就坐在这个院子里唯一一个三间大的西屋门口,看着从房檐上落下的水滴打着“啪、啪、啪”的节奏,如痴如醉。
“自从研究水流发电装置后,老牛就对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村子附近的黄河边、村里的水塔旁,甚至农田里的水垄沟、浇水管都成了老牛研究的对象。”陪同记者采访的该村会计赵申一边解释一边喊老牛。
屋里,两个装粮食的大缸、一个水缸和一套厨具占了一半空间,一张单人床、一张三斗桌和一个柜子摆在另一边,中间是一个水泥条几、一张方桌和两把柳圈椅。房屋角落里还放了水桶和脸盆,接从屋顶漏下的雨。
比起残破的家,妻子和女儿的离走,更让人心酸。“我今年57岁,从30多岁就开始搞实验,研究磁性的起源问题花了10多年,可因为资金问题最后不了了之。1996年起,我又开始研究水流发电。其间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老婆不理解,就走了。”牛以巴说。但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虽然牺牲了小家,却为国家这个大家作出了贡献。
痴迷研发换来两项专利
聊起专利,又瘦又黑的牛以巴立刻有了精神。他喜滋滋、乐呵呵,恭恭敬敬地从条几上取下两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张是水流发电装置专利证书,一张是一种水流发电装置专利证书,分别于2004年5月和2011年2月获得。他研发出的水发电装置利用率达90%,比实际最多38%的利用率高了一倍多。
“为了它俩,费大气了。”牛以巴说着,给记者拿出了他研发的模具。水轮叶片厚度不超过3毫米,叶片要和水轮横截面成45°螺旋,要严格同心的两个水轮,他硬是花了3天时间,菜刀在手上不知划了多少道口子才完成的,6个木工又在车床厂花了几乎1天时间才加工好。由于没有资金,牛以巴就用自行车上的辐条串起这两个水轮,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具就加工成了。
看似简单,可这个原理是牛以巴花了几年时间才想出来的。“这个灯笼状的装置不仅利用率高,而且能解决目前水发电装置容易被水空蚀的问题,节约维修装备时间。”牛以巴说。
该村村民魏大军告诉记者:“有时候在地里正干着活儿,老牛就盘腿坐在地上沉思了;有时候夜很深了,老牛还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想问题,叫他也不知道。儿子在外打工每月寄来的钱,他都投到科研上了,成年只吃手擀面,有时候连盐也舍不得放。可你看他买的书,一摞一摞的。”
记者看到,床前放着《水力发电》等书刊的三斗桌成了他的书桌,床头墙上贴着写有“奋斗”的条幅,笔记本上记着“创业”诗篇。
期待发明能推广应用
“专利拿到手了,专家也说很不错,但就是没有企业采用,这让我很烦心。”牛以巴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制作这套设备的成本很昂贵,一般的研发项目组没有申请的条件;另一方面他找了几家水发电的企业谈论过此事,但对方不是担心设备制作搞砸了,就是不愿尝试改进技术。
中科院、水利部、科技部……牛以巴的电话号码本上记录了很多相关部门的电话,不时去电咨询,甚至亲自过去访问,仅北京他一年就要去四五次。他还在网上上传了此项专利和技术,但至今少有人问津。
“他一直搞这,地里的活儿耽搁了,媳妇走了,房子漏了,邻里整天为他担忧,真希望他能成功。”前来看他的很多乡亲表示。
牛以巴说:“远的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近的说,很多农民发明了全自动喷雾器等农用工具,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还要耐心等待,因为我坚信,野百合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