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形声字。
小篆:“达”,从“辵”,“羍”声,本义作“行不相遇”解(见《说文》)。即各行其道,互不相阻,亦即“大通”之意,故从“辵”。又以“羍”音“闼”,《广雅》训“美”,《魏志》有“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是有行不相遇即“达”意,亦为民知礼让之美事,故从“羍”声。
“达”的本义作“行不相遇”解,是指人们在路上相逢时,都停下脚步来让路,表现了人民懂得礼让的美好风俗。“达”是“通”的本义,乃行之而无所阻碍之意,若涌泉般奔流而出。是水的平顺与畅达,通行且无阻。
由“通”而“达”,其义涵括了“往来不穷”的天地造化。落实到生活中,如中国人十分注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则不符合于礼。我们与往世的祖先、现世的亲友是生命同体的关系,需要常相往来。
“达”是德行所到之处,常行而不变,只有经由这条达道,才能达成人生开阔宏远的良景。通向圣贤的达道有八条路,这就是:孝顺、友爱、尽忠、诚信,守礼、行义、廉洁、知耻八德。一个人若能成就,必然会有一个或近或远、或大或小的根由,这个根由就是他的德行。具有深厚的五伦八德的修养,才可能使人生真正地畅达。所谓“贤达”,“贤”在前,“达”在后,表明的就是“贤”了之后才能“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