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 楠
每天清晨,当朝阳还躲在云中,马村区工人村小学教师张菊萍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在晨曦中整理好家务,就匆匆忙忙从家出发了,因为学校里还有一群孩子在等着她。张菊萍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眼看着沿途大杨树的叶子从绿变黄,又从黄变绿,眼看着自己的双鬓慢慢苍白,班里的孩子一茬儿一茬儿在渐渐长大。二十四载如一日,张菊萍在平凡的教师之路上踏着坚实的脚步。同事们都说:“张姐是我们的好榜样。”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日前,记者闻声而寻,至马村区工人村小学教学楼三楼五(8)班窗外,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饱含感情地正带领同学们一同诵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位就是张菊萍。”陪同记者采访的校长王贺荣指着窗内那位略显沧桑的老师说。
张菊萍并不是“科班”出身,年轻时曾从事过九年园艺工作,而生活的轨道将她推向了小学教师这个职业。诚然,修剪孩子的心灵不比修剪花草那样简单和随意,有着极强责任心的张菊萍只怕自己不会教书,耽误了孩子们的前程。1987年春天,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第一次踏上了讲台。知难而进,勤能补拙。张菊萍熟识课本、研究教案、请教贤者、勤于总结,很快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不久就彻底融入了孩子们的世界。语文教学是一个泛意概念。张菊萍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考试成绩,更要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孩子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鉴于此,她在教海中不停地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她大量阅读《论语》、《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中外教育名家名著,理论修养逐步提高。而《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文也陆续走进了她的业余生活。这让她的语言不再干涩,课堂不再枯燥,同学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高涨。
张菊萍在教学中崇尚新教育,她不断将农村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巧事邂逅有心人,张菊萍受儿子启发更加坚定了课改的决心。张菊萍家中收藏了一些中外名著。上小学时,张菊萍的儿子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常常翻阅这些经典,不求甚解地“囫囵吞枣”。出人意料的是,当儿子升初中后,作文水平获得了突飞猛进,其中不乏经典名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及丰富想象能力的痕迹。张菊萍坦言,阅读名著的效果不仅于此,它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耐心和感恩之心。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带来的思维变化是个缓慢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的蜕变将在初中阶段逐渐显现出来。实践证明,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有助于小学生改善作文中感情苍白、融入不进感情、不知如何融入感情等问题。多年来,张菊萍多次代表区教研室作观摩课、研讨课送教下乡。其中,她所执教的《荷叶圆圆》被评为区优质课程;她参与研究的课题《小学晨诵课的实践与研究》获市级二等奖;《作文教学三步走》等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交流;由她辅导的学生作文获奖、发表的更是不计其数,所在班级成绩在区质量抽测、毕业班统考中名列榜首。
读经典书,做有德人。张菊萍不仅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更是一位怀有仁爱之心的班主任。多年来,她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使孩子们从《弟子规》等经典中知道:百善孝当先,回家帮助父母做家务;言语讲信用,否则无朋友;在荣誉面前应该相互谦让等做人之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菊萍始终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的言行。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孩子们心底逐渐发芽,道德情操得到了升华。一个班风正、学风浓、文明、积极、向上、团结的班集体在张菊萍的培育下悄然形成。
1992年发生的一幕令张菊萍终生难忘。那年,她做了一次手术。时值学期末,事务繁杂,张菊萍忍着病痛坚持上课、监考。令她意外的是,考试结束的当晚,当张菊萍躺在家中静养之时,家中来了“不速之客”。原来,几位学生家长在得知张菊萍带病上课险些累倒在讲台上时,连夜带着孩子到家里探望。家长朴素的问候、孩子纯净的眼神使张菊萍深深感动。“这是我最欣慰的事!”追忆此情此景,张菊萍仍然很激动。
二十四年讲台留情,二十四载耕耘不辍。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紧张,已到退休年龄的张菊萍毅然选择留守在她深爱的讲台。张菊萍喜欢舒婷的诗: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不简单。保持简单的心,走不简单的路。“我有幸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是我一生的幸福。”张菊萍此言如嚼橄榄,百味在口。
(张菊萍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