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著称的包拯,年轻时曾和李见居在寺庙读书,出入都会经过一个富翁的家门,但从未打过交道。有一天,富翁在家门口守候,等两人经过时,特地邀请他们到屋内坐坐,两人都推脱另有他事而没有进去。改天,富翁又殷勤地请他们去喝酒,李见居想要前往,包拯却正色说:“他是个有钱人,你我将来也许会成为地方官,现在随便和地方上有钱人交往,你不怕将来会成为一个包袱吗?”
也许这名富翁并无他意,只是喜欢交个朋友,解解自己因富而生的寂寞;也许他是看到两个读书人经常从门前经过,只是出于一种礼貌和谦恭;也许他是看到了读书人的前程,但无论如何,在当时是看不出富翁的恶意和他图的。但是,自古以来,“人情”包袱就是中国社会一个严重而令人头疼的问题。
人情,正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不堪承受之重。人情已成为一种债,一种负担,束缚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挤压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间。人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最可靠的,又是最不可靠的;既是最没有成本的,又是成本最高的。人情就是面子,你买不买人情,就是给不给别人面子,而面子大多情况是有成本的。
人情是把双刃剑。它给你面子、自尊、认可、声誉,甚至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一个企业的生死,同时,你也身不由己地被绑架了,这就是它的交换性。这种交换可能是一般交往中对等的交换,也可能是用利益或金钱来交换的。这就要看你自身的修炼和自己的底线了。当有人对我们示好时,我们通常都会因此而心生好感,进而喜欢对方。这原是培养感情常有的事,但如果在你对他产生好感后,他却希望你礼尚往来,也能给他一些好处时,那原先的人情就会变成包袱。假若这种希望尚属工作可接受的范围也未尚不可满足,一旦超越自己的能力,将会使你倍感尴尬,而若是违反原则的要求,岂不是让你丧失原则、走入歧途?
由此看来,包拯是深谙“人情”奥妙的。包拯不进富翁家也是在提醒我们:不是富人不可交,是讲交友要慎,要有远虑。人,不可没有人情,但你只能把它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不应成为一种负担,更不能被它所“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