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凯
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色交通·城市未来”,旨在鼓励人们更多关注和选择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出行方式,并传递政府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绿色城市交通的决心。当天,我市将于7时至19时在城区范围内划定无小汽车区域,政府机关相关公务车辆也将停开一天。
我国自2007年首次开展“无车日”活动以来,如今已是第五个年头了。在首届活动中,北京、上海、青岛等108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带头“拒绝”小汽车,鼓励民众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时至今日,“无车日”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在这一天优先选择乘坐公交、就近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出行。
“无车日”起源于法国。1998年,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法国的一些年轻人在9月22日提出了“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这一号召迅速获得了法国国民的支持。1999年9月22日,法国的66个城市和意大利的93个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0年2月,法国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加入“无车日”运动。
少开一天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辆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量98公斤,全国1248万辆私家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22万吨。”这是央视2007年在一则公益短片《节能减排我行动》中公布的数据。近两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呈爆炸式增长,公安部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已突破7000万辆。照此比例,如果私家车每月少开一天车,每年能减排多少不难算出。
绿色出行,不仅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能直接减少燃油消耗,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即使不得不开车,选择小排量的车,或者降低空车率,也能提高燃油使用效率。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这种低能耗的出行方式都具有经济、环保的双重优势,理应成为人们的共识。
当然,要让人们形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仅仅依靠每年一次的“无车日”是不够的。人们买车、驾车都是为了出行方便,如果希望人们改变这种习惯,就必须有完善、高效的公交系统予以支持。目前,我市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不算高,繁忙线路的拥堵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很多人不愿选择公交的原因之一。在道路条件短期内难以大幅改善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妨在交通高峰时段为某些路段开辟公交专线,加快公交车的运行效率,这必将促使人们主动搭乘公交车。自驾车的人少了,交通拥堵就能得到缓解,公交车的运行就会更加顺畅,选择公交的人就会更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无车日”倡导的绿色出行,重在培养人们低能耗的生活习惯和理念,而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形式。要让人们主动选择绿色出行,除了要营造舆论氛围加以引导,也要在硬件上加以不断完善,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其中的优势和便利,这样才能最终使绿色出行、节能生活变得大众化、常态化,而这才是其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