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探索与执著同步,爱心共追梦齐飞。一个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农民工,却有一个让天下人都有书读的梦想。为了这一梦想,她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坎坷,也收获了很多欣慰与满足。
她,就是在焦打工的安徽籍农民工杨常珍。
她有一个梦:让买不起书的孩子走出阅读的荒漠
杨常珍来自安徽省肥东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她对校园的印记只定格在小学三年级。辍学后,她先是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种地、卖菜,之后外出打工,收费旧物品、卖水果、干钟点工、当餐厅服务员,四处飘零的打工生活让她深深尝到了缺少文化知识的苦楚。
而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母亲进城看病的经历。目不识丁的母亲每逢如厕都要问别人哪个是女厕所。有人会热心地告诉她,有人却冷冷地说:“你自己不会看?”
杨常珍时时记得母亲的叮嘱:“你要想办法多读点书啊。”
1997年,杨常珍随丈夫来到焦作务工。打工之余,她注意收集旧书废报,除自己阅读外,还将其分门别类整理后送给工友们看。
后来,随着杨常珍的孩子入学读书,她发现城里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城里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教育,能给孩子购买很多课外读物,而农民工子女除了教材外几乎没有什么书籍可读,并且城里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遗留下大量课外读物,而这些闲置的书籍往往被当成废纸卖掉。
“这是一笔巨大的图书资源呀,浪费了实在可惜。如果能让那些闲置的图书得到循环利用,并流转到买不起书的孩子手中,让偏远农村的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同城里孩子一样可以读到丰富的书籍,这不是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一件事吗?”杨常珍的脑子里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后,便异常兴奋起来,她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目标,哪怕这是个梦想,自己也要追梦而去。
追梦的身后,是一个个艰辛而又执著的探索脚步
2007年暑假期间,杨常珍骑一辆脚踏三轮车,挂一面“爱心收书”的条幅,开始走街串巷收购市民家中闲置的图书。
按图书新旧程度折价收购,可比卖废纸划算多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纷纷把不用的书籍送了过来。可是,杨常珍很快就停止了这种收购方式。她发现,一些孩子把卖书所得的钱都随意花掉了。
“这可不好,要让城里孩子把这些卖书的钱用到正地方。”杨常珍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以旧换新”的办法。她和新华书店协商后,把折价收购旧书的钱以代金券的方式付给对方,对方可以凭此到新华书店换购新书,书店方在一定时间内再与杨常珍结算。这样既避免了孩子乱花钱,又让孩子省去一些购买新书的费用,杨常珍自以为找到了好办法。
可是没多久,这种以旧换新的方式也不得不停下——杨常珍开具代金券的资金链断了。此前,她用在饭馆打工的2000多元工资为收购图书开具代金券,可没想到仅一周时间钱就用完了。之后,她把结婚时丈夫给自己买的手链当了2300元,结果这些钱也很快变成了一堆旧书。
丈夫发现她干的是只赔不挣的事情,先是劝阻,后是吵闹,再后来就提出了离婚。
杨常珍不得不暂时停下追梦的脚步。但不久,她又跃跃欲试了——她想出了一个“以旧换旧”的办法:设立一个固定换书点,为出售旧书的人办理图书交换会员卡,在收取图书时按可读性和新旧程度以原价的5~8折折算资金,但将钱记到会员卡上,会员们可用卡上所存资金在换书点以半价换取所需的图书。
如此既实现了书籍循环利用,又避免了现金交易,杨常珍的眼前顿时柳暗花明。
追梦脚步所到之处,书香浸润众人心
可是,自己住的房子还是租的,哪有地方设立固定换书点?杨常珍不肯让梦想在房子问题上破灭,又开始四处奔波。
联通焦作分公司负责人知道了她的想法后,欣然为这一公益性善举伸出援手,在新华街营业部二楼腾出4间房子,无偿提供给杨常珍使用。由此,“追梦爱心换书屋”的牌子挂了出来。
杨常珍把收来的旧书清洁、修补、消毒后,分类上架,一个为广大市民和学生提供图书交流的新型平台就此诞生。
有了图书交换阵地,杨常珍的追梦脚步进一步延伸。
2007年年底,杨常珍把精选出的500多册课外读物分发到位于深山区的沁阳市常平乡山路平小学300多名孩子手中。之后,山阳区的桶张河小学、解放区的阎河村小学等7所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陆续收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课外读物。几年来,“追梦爱心”行动共计为在校学生捐书9800多册。
为了方便在校学生交换图书,杨常珍定期走进市区多所中小学,折价收回同学们不用的书籍,把钱款记到会员卡上,让他们换取所需的书籍。为了鼓励学生爱护书籍,杨常珍把保存完好的书籍往往按原价的八折回收。
每当周六、周日,“追梦爱心换书屋”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杨常珍因势利导,开辟出阅览室,为孩子们提供阅读和写作业的便利。后来,她又请来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孩子们功课,举办故事会。
与此同时,由电动三轮车拉起的流动书屋陆续开进社区。市民们把不用的书籍折价换成需要的书刊,既丰富了阅读内容,又省去了不少购买新书的费用。解放区新华街道鑫源社区一位姓陈的女士说,她把家里不用的旧书折价存到会员卡上,近日换得一本孩子急需的小学升初中总复习资料。那本书到书店买要18元,可凭会员卡换书只需2元钱,还不用现金。
杨常珍忘不了把精神食粮送给农民工兄弟。近年来,流动书屋先后开进了四季花城、西城美苑、万方小区等建筑工地。为方便农民工借阅书刊,杨常珍和志愿者们总是趁他们吃午饭时来到工棚前。“你们爱看什么,留个书名,下次给你们带来。”杨常珍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别人多提供一些精神食粮。
历时4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杨常珍的“追梦爱心书屋”已积累图书3.2万册、期刊100多种,并形成了4名固定义工和数十名志愿者参加的追梦爱心团队。几年来,杨常珍不仅为追梦换书计划无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投入个人资金2万多元。2010年,杨常珍荣获我市首届志愿者服务市长奖。
(杨常珍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
杨常珍在整理回收的图书。
陈作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