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龙卿
世上本无路,人们踩多了便成了路。世上本无医,人们在求生的摸索中久而成医。
杜荣星,一个原本生活在山坳里的农民,因竭力为母除疾,发愤自学成医,终成肝病克星。
1935年,杜荣星出生在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这里背靠王屋山,面向黄河水,地处偏远,环境闭塞。
然而,就在这偏远之地,杜家也屡遭不幸。解放前,杜荣星全家有11口人。大哥是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幸在济沁暴动中英勇牺牲。父亲因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做劳工,也被日本兵枪杀。到解放时,全家仅剩他和母亲两人。文革期间,这个曾被人尊敬的烈士家庭一下子变成了专政对象,时年80岁的母亲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气急交加,患上了肝病,继而发展成肝腹水,腹胀如鼓,水米难进。
眼瞅着母亲卧床不起,骨瘦如柴,杜荣星心如刀绞,泪水横流。当时,人们吃饭尚不果腹,哪有钱为母亲求医治病?
杜荣星夜不成寐,独坐黄河岸边,思忖着该如何挽救母亲的生命。突然,一位古代医圣的故事浮现在他的脑海:张仲景当初尝试为亲人治病,尔后成为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求神求仙不如自己当医生,我要亲自为母亲治病!”这个念头如一团火苗腾地在杜荣星心中燃起。
找来赤脚医生教材、农村常见病方剂汇编,杜荣星日夜苦读。无钱买药,他带着中草药图谱爬上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采药。他惊奇王屋山的物产丰富,这里九成以上的草木都是中药材,而治疗肝病方剂上的药材多数都可以就地采到。
为了安全起见,他一味药一味药地亲自品尝,仔细甄别,细心体味。多少次,他服药后出现头晕、腹痛、恶心、呕吐。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慢慢掌握了对方剂药量的增减调整。
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一天,杜荣星在采药时,巧遇一白发银须的药农。老翁从地上拔出一颗“黄花草”,告诉他治肝病须用此药。说来神奇,这 “黄花草”加到药方中,母亲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杜荣星为母治病的事在当地不胫而走,周边乡邻们也时常有人找他看病。由此,杜荣星萌生了一个想法——当一名郎中,为乡亲们治病救命。
随后,他通过在外地的亲戚,购得了一套中医大专自学教材。从此,他开始在《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典医籍中汲取人类智慧的精髓。
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挑着油灯苦读。他每每在午夜时起来读书,到凌晨4时再接着去睡,这样既能在最安静的时段专心读书,又不至于影响第二天的劳动。母亲看得到,每天早上起来,儿子鼻孔周边都有煤油灯熏出的黑迹。
就这样,杜荣星在2年内系统读完了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等13本中医大专教材。
这期间,杜荣星一边自学中医学教材,一边为乡邻义务看病。他把每一个病人的治疗情况都记录下来,根据病人疗效反馈,总结成败得失。为了观察真实疗效,他坚持自己采购并炮制药材,无偿提供给村民。由此,3年里他搭进了几千元药费,但同时也取得了极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杜荣星所学知识不断在实践中发挥效用。时任济源县广播站站长的王邵仁患呃逆一个多月,看了多个医生也不见好转。他的岳父把同村的杜荣星请来,三付药后,王邵仁一个嗝也不打了。时任济源县县长张型勇患突发性双侧耳聋,已治疗半个多月仍不见效。王邵仁向县长推荐了杜荣星。10付药后,县长康复如初。
杜荣星为县长治好了病,由此名声大振。除济源之外,温县、沁阳、博爱、焦作等地患者纷纷登门求医,杜荣星的家门前经常排起了长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