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微博青年·青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新图书馆十一对外开放 可借阅图书约25万册
微热点
《新闻联播》拟明年改版 形态与语态将显著变化
茅台等白酒轮番涨价 发改委约谈要求不能再涨
他们用青春铸造梦想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用青春铸造梦想

  这双手充满着对黑陶工艺的热爱。
  王伟(右)在介绍黑陶制品。
  制陶艺人在认真地制作陶盆。
  王在军正在制作黑陶鱼盆胚胎。
  王金波在为黑陶鱼盆贴花。
  闲暇之余,王正成(左镜中人)会拉曲二胡放松,家人们便在隔壁窑洞内制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远离城市的繁荣,在窑洞里与泥土相依为伴,在沁阳市盆窑村有一群特殊的人——盆窑工。

  见到王在军时,他正在认真地做着鱼盆胚胎,今年35岁的他深受父亲王正成的影响,作为目前盆窑村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民俗手工业传承下去。”王正成讲到。王在军6岁便从父亲那里学艺,29个春秋过去,拉土、扳泥、糜泥、贴花……一道道工序毫无厌倦地学习着、尝试着,追随着自己的梦想。25岁的王伟是王正成的侄子,初次遇到他时正在认真地扳泥,“泥料好坏在黑陶制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他对黑陶制品的理解。

  29岁的王金波是盆窑村年轻的工艺师之一,跟随哥哥学习的他一脸认真的模样。他早期在外打工,受家庭影响回到老家烧制陶盆,如今最大的梦想便是手艺超越哥哥。

  长期以来,盆窑村的黑陶艺术创作,已经赢得了“黑陶之乡”的美誉,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东日照、陕西秦塬、河北馆陶并称中国四大黑陶生产中心。作为年轻的新一代,他们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件件工艺精美的黑陶器物,同时,也创造出自己人生的舞台,实现曾经憧憬的梦想!

  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影报道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