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本报通讯员 杜永兵 李军鹏
一个商人,四海为家,却对山阳区情有独钟,不仅连续4次将大个头项目选择在此,还主动搭建招商平台,倾力帮助山阳区“揽客”。南通远大集团董事长冯树君的投资兴业之旅,有着浓浓的山阳情怀。
2003年,开发市委、市政府原址,建起全市闻名的远大·南北苑;2010年4月,恒艺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山阳区;2010年10月,投资近20亿元,仍然选择在山阳区打造远大·未来城和山阳春天两个房产;目前,双方还在一起商议另一合作事项……9年来,冯树君和他的团队与山阳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通远大集团和山阳区的关系,确实不一般:有人从江苏省南通市的自家院子里,亲手摘下葡萄送给山阳区的“家人”品尝;有人晚上带了老岳母包的包子,和山阳区的“家人”在办公室举行家宴;有人甚至在深夜睡不着,拨通山阳区的“家人”手机,说起了心里话……
“以商招商就要搞好服务,以名招商,因为一个企业的入驻,就是这个地方的招商指南。唯有做好了、传名了,才能聚集更多的企业。”该区区委书记牛炎平这样诠释招商引资工作。
而冯树君的团队,以焦作远大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海燕为首的项目经理却表示,是山阳区首先感动了他们:无论何时,每一个电话都及时回复,山阳区被企业职工亲切地称为“110”、“120”,不但全力处理事情,而且帮助恢复心情;一次临时会议,山阳区的“家人”发现职工感冒,会后蜂蜜和鸭梨就被送到了办公室;一个经常在外泡包泡面、点根蜡烛独过生日的职工,这两年在山阳区过的生日热闹了很多……
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见真情的交往,让山阳区和南通集团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去年4月,已经考察一年多的南通集团,还没有最终决定到底在哪建立纺织企业。一方面,南通作为“轻纺之乡”,发展纺织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主张将企业迁回;一方面,有周边地区出具了更加诱人的条件,希望到对方那里投资。这时,处于被动地位的山阳区并没有主动退出,而是分批邀请该公司的中高层人员,到焦作循环工业集聚区考察,并给他们详细讲解山阳区的相关政策,还承诺一定像在与远大·南北苑合作时一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企业最讲究实际,那次考察,我们看到了山阳区的真诚,想到了山阳区规定的企业不和部门打交道、企业不和群众打交道的企业服务政策,我们知道,企业入驻重要,但后期跟踪服务更重要。我当场就决定非山阳区不投资。”冯树君说。
很快,冯树君又作出了在山阳区打造远大·未来城和山阳春天两个房产的决定。不久前,他又亲自组织协调浙江、广州的六七十家纺织巨头,邀请牛炎平、郑秋红等该区主要领导一起去当地推介焦作,推介山阳区,当场就有10多家企业老总表示尽快到该区考察投资,加入到占地1000余亩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中来。此前相互交流过的世界一流纺织企业“好百年”老总已先期来到山阳区进行实地考察,留下了两句话:“山阳区是个风水宝地,到山阳区和到家一样。”
“与很多地方相比,山阳区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山阳区委、区政府很务实,真正按照服务企业的理念开展工作,我们愿意在这里投资兴业。”谈起对山阳区的印象,冯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