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老伯爬墙救幼儿

阿伯讲述救人细节
核心提示
一堵光溜溜的石头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壮年男子要爬上去都觉得吃力。但一位头发花白的阿伯,踢掉人字拖,只七步就爬了上去,站在7米高空,救下悬在阳台的2岁男童。两天前,这一阿伯救童的故事,在泉州市区九一街附近上演。
是什么,让他这么勇敢地攀墙救人?
直到昨天,记者寻找到这位名叫陈其仁的真英雄阿伯,他才说出,看到孩子哇哇直哭,命悬一线,他心里一着急,根本来不及想“危险”二字。
陈阿伯今年58岁,家住鲤城区临江街道溪亭社区。虽然救人后没留名,但他留在海都报上的背影还是被邻居们认出来了。
昨天,邻居们纷纷夸起陈阿伯。原来,在厝边圈子里,他本来就是一位爱帮人换煤气、送老人去医院的好人……
————【寻找】————
邻居 我认识他啊 一看背影就知道
救人的英雄阿伯到底是谁?
被救的男童小仙仙一家在找,本报刊出消息在找,读者们也在找。不过,泉州这么大,居然有人一看背影就能认出他。
一早,就有近10位热心市民打进海都热线通968111——
“我认识这位阿伯,我一看背影就认出来了。”打电话的王女士住在市区义全街附近。她说,这位阿伯应该是她的邻居,“50多岁吧,超热心的一个人,肯定就是他”。
真是他吗?王女士说,是他,错不了。原来,她昨天一早拿到海都报,看着背影像陈阿伯,就去找他。阿伯呵呵直乐,点点头。嗨,他家订的海都报也送到了——老伯告诉她,这事他知道了,挺开心的,但不想张扬。
“是陈阿伯吧,他敢爬墙救人,我们都不惊讶”。没多久,市民陈女士也打来热线说,阿伯是她伯父,平时就常帮助别人,她也是看背影就想到了伯父,正准备去询问伯父呢。
记者拨通了陈阿伯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爽朗有力。“要采访?这没什么,没什么的。”阿伯连说。
最终,在义全街附近一间古厝,记者找到了陈阿伯:中等身材,满头银发,说话大声,笑起来“哈哈”的。
小孩家人
想用猪脚面线谢恩人
这边,记者再次探访小仙仙家。
男孩仙仙才2周岁,趴在奶奶背上睡得正香,两天前卡脖子时擦伤的耳根处,已擦上了红药水,不用送去医院,倒是比平常更黏着奶奶。卡住仙仙的防盗网上,也已铺上了一块木板。
“猪儿,醒醒。”老奶奶这么唤仙仙。平日里,仙仙的父母上班忙,都是老奶奶在带。这次历险后,仙仙的妈妈郑女士也没上班,担心孩子受惊吓,在家陪孩子。
郑女士说,她听说这事很感动,很想谢谢救下她儿子的好心人。
“你们帮我找到了恩人,真是太好了。”郑女士说,她要用闽南特有的方式表达感谢:今天给阿伯送去猪脚面线,“当面说句谢谢,祝好人一生平安”。
————【对话】 ————
好事做了 心里就踏实
记者:当时没有防护,还爬那么高,会害怕吗?
阿伯:我根本没时间想害不害怕,我看着孩子危险,心里就难受,只想赶紧托住孩子。当时,楼上还有另外两个好心人帮忙,还好有他们,不然我一个人很难救孩子。
记者:您救人被人拍下,后来见报了,心里高兴吗?
阿伯:那天也是邻居拿着报纸来问我才知道,我挺高兴的,这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点好事,不想太张扬,所以看到你们登报寻找,我也没联系你们。
记者:您平时做了很多好事,都没求回报吗?
阿伯:我这人热心肠,就是看不得别人有困难。力所能及的就做一些。我从小父母就这样教育我。我做好事都是平常心,不要啥回报。但我不做心里不踏实,做了就踏实了。
————【讲述】————
七步攀墙 爬二楼窗台费尽力气
当时,仙仙头卡在防盗网上,身体却悬空了!
窗户距地面有七八米,底下是水泥地,再外就是一条内沟河,孩子又被卡住脖子,哇哇直哭。一看这情形,阿伯二话不说,踢掉脚上的人字拖,蹭蹭蹭地爬墙。
可是,这墙没有梯子,壮年男子都很难爬上去,陈阿伯咋上去的?
“目测了一下,没细看,能抓住东西就往上爬。”陈阿伯说。
所幸,阿伯目测的地方都够抓:他先踩一楼窗台,抓住隔壁雨棚爬,站到雨棚上,但二楼的窗户却关着。随后,阿伯用手肘撞开窗户,这也只有窗台一个着力点,他费了很大劲把整个身子引体向上,站到窗台。
这时,他只要站到二楼窗户中部就可以够到孩子了。可是,这是老旧的木框窗户,100多斤能承受得了吗?阿伯没有多想,一只脚伸进窗户内,钩住横木,一手则紧紧抓着三楼窗户的防盗网。才七步,终于可以托到孩子了。
踢掉人字拖,到爬墙,到救人,老伯只用了五六分钟!
来去匆匆
有人要拍照都没让
说来是陈阿伯凑巧,路过这里。
当天下午,他闲来无事,骑摩托车串门,经过九一街附近,路过这条小巷子时,道路两侧都是摊点,加上路边围住几十个人议论纷纷,路都有点堵。路不好过,陈阿伯好不容易才穿过去。骑过五六十米,才听到旁边人说,有个小孩被卡在楼上了,“我一知道出事,立马折了回去”。
上去容易下来难。陈阿伯救完人,跳下去倒更麻烦了。好在二楼有人在家,阿伯直接从二楼窗户爬进去,再下楼骑摩托车,“那时才想起来,车还没锁呢”。
下楼时,他洗了个手,才发现右手流血,划了一道挺深的口子。阿伯没在意,搓搓就要走,楼下围观的人则啧啧赞他,有人要给他拍照,阿伯没让,骑上车就走了。
————【阿伯其人】————
爱孩子 老搬运工特有爱
阿伯脚上,也有一道伤痕,还是回家后才发现的。
“哈哈,干力气活的人,这点伤不算啥。”阿伯一声笑,“幸亏以前经常爬上爬下绑绳子,身体灵活”。
原来,阿伯以前是一名搬运工人,干了30多年,50岁退休后,就和老伴陪母亲住在古厝,平时则喜欢到邻居家、亲戚家走动,喜欢交朋友,到处找人泡茶。
阿伯自称性子急,当时看到孩子被卡,一心只想着先救人,别的没多考虑。
阿伯很爱孩子,特有耐心。他隔壁家就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两人中午放学了,都要跑过来抓着阿伯的裤脚撒娇。平时孩子父母不在家,阿伯就像他们爷爷,给他们讲故事、买吃的、做玩具。对门5岁的浩浩,也是每天都要跟陈阿伯见个面才肯睡觉,如果没见着,晚上10点还来敲门。浩浩的奶奶说,陈阿伯喜欢孩子,特有耐心,特有爱心,“我家孩子不知吃了他们家多少饭”。
热心肠
邻居家的事就爱帮
陈阿伯平时就是个热心肠。邻居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说,“跟他当邻居有福啊”。
邻居陈阿婆说,几年前她去天台收被子,下楼摔了,动弹不得。正好,陈阿伯回家,忙把她送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发现照不了片子,又把她送到二院,直到她的孩子过来才回家。
隔壁的黄阿婆80岁了,也直夸陈阿伯人好。阿婆跟一个痴呆的儿子住一块,煤气罐没气了,陈阿伯常帮忙换;她牙疼了,陈阿伯骑车载她上医院;哪样电器坏了,也少不了陈阿伯这个“帮工”。厝边王女士还说,去年陈阿伯在街上遇到一个走失的老人,还帮忙送回家。
“他啊,路上看到小年轻打架都要劝一下。”陈阿伯的妻子笑着说他就“爱管闲事”。(海峡都市报 记者 杨梅香 黄谨 见习记者 张帆 实习生 石磊 文/图)
母亲遗书引九兄妹争房产
9月26日,郴州市苏仙区人民法院,庭审刚刚结束,原告、被告双方就开始互相纠缠,黄海一人坐在轮椅里,表情落寞。傅聪 摄
哥哥:母亲遗书是伪造的 妹妹:我照顾父母和哥哥,他却忘恩负义
送走年迈的父母后,郴州的黄家兄妹为如何分割父母遗留的房产闹得不可开交。9月26日,郴州市苏仙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兄妹为争父母遗留下的房产案。
哥哥:妹妹伪造遗嘱骗遗产
50岁的黄海是一名残疾男子,他与黄容、黄英等8人为兄妹关系,大哥去世后,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丁。
黄父在郴州市北街23号有一栋三层楼红砖结构的房产。这栋三层小楼建成后,第一层房屋产权在黄父名下,第二层的产权办在黄海名下,三楼在二妹黄英名下。2000年3月1日父亲去世后,一楼房屋由母亲居住。
2008年,母亲去世。同年2月,因为一份有争议的遗书,黄家众兄妹开始为母亲生前居住的一楼房产争夺不休。黄海坚称遗书是伪造的,并将妹妹黄容告上法庭,其余7名姐妹为第三人。
妹妹:母亲留下代笔遗书
在法庭上,记者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原告黄海,他看上去很憔悴。因为身患多种疾病,他生活不能自理,也很少开口说话,面对法官的提问,他用简单的摆手、点头作为回答。
另一边被告席的妹妹一直看着哥哥,表情显得很无奈。
庭审中,黄容提供了一份母亲在2008年2月4日请人代写的遗书,其大致内容为:因自己身体不便,一直由大女儿黄容照顾,现将全部产权归黄容所有。
遗书的内容让说话艰难的黄海十分激动,他大声说着:“我要生存,我要房产!”
在苏仙区法院,记者见到了前来作证的东湖社区工作人员张燕和王萍。
王萍告诉记者:“黄海的父亲去世后,房子一直是他母亲在住,后来他母亲身体不好,妹妹黄容就搬过来照顾母亲,这期间,因为黄海的身体也不好,他妹妹在照顾母亲的同时还在照顾他,这个可以去问,社区里大家都知道的。”
为黄母起草遗书的社区出纳张燕说:“我不住在社区,平时他们兄妹之间是怎么相处的我不是很了解。只记得2008年受其家属所托,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代黄母起草了一份遗书,当时他们家还有其他亲属在场。”
社区工作人员还向记者透露,黄海瘫痪后,他妻子就很少过来照顾他。
(文中人物系化名)
记者手记
谁注意到那15分钟的落寞
晚上8点,庭审结束。在大家准备等待法院择日宣判之时,当事双方却再次争吵起来,黄容说:“我照顾父母和哥哥却成了被告,哥哥忘恩负义!”黄海妻子说:“你这是伪造的遗书,就是想骗房产!”
法庭内场面一时混乱不堪,记者注意到坐在角落里沉默的黄海,他不时用手帕擦着口水,眼神涣散。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只是,从他孤独的身影里,我们看出了他的无奈与落寞。
时间过去了15分钟,通过法官和众人的劝说,当事双方才停止了争吵,各自回家。(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越康宁 实习生 陈郁 杨章程)
患者麻醉后被告知无须手术
昨日,渝北某酒店,康莉无奈地看着自己的治疗账单。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9月23日,27岁的康莉(化名)到位于新牌坊的某专科医院治疗肛周脓肿,医生说要动手术,但给她麻醉30分钟后又说不需要手术,用药物治疗就可以了,这让她感到很受伤。昨日,康女士以误诊为由再次向医院投诉,对方最终退还了治疗费,并赔偿了她2000元精神损失费。
轻信广告 改去专业医院
昨日下午,康莉告诉记者,9月15日,她肛门疼痛大便带血;9月22日,到沙区人民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肛周脓肿,该院建议她到新桥医院治疗。她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位于新牌坊的某专科医院广告,觉得专业医院治疗效果会更好,9月23日早上,便“慕名”来到该院治疗。门诊部主任包中云进行了心电图、电子肛肠检查,告知她是肛周脓肿、混合痔。
“包医生当时明确告诉我,需要手术治疗。”康莉说,“我还多问了一句包医生,可以吃药输液治疗吗?包回答说必须做手术,把脓引出来,这样恢复得快。”按包的吩咐,康莉的朋友在医院缴了9000元治疗费用,并在手术合同上签字。
麻醉过后 医生没动手术
当日11点左右,康莉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医生给她打了半身麻醉。打了麻醉后,康莉看到包医生和另一名手术医生对她肛门又做了一次检查。检查后,两名医生离开了手术室,把康莉一个人丢在了手术台上。
“我臀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不能动弹。只能眼睁睁的盯着天花板。”她说,医生迟迟没有出现,30分钟后,一名男护工走进了手术室,告诉康不用做手术,具体原因需要向医生咨询。男护工将她的裤子穿上,半扶半抱地扶她上轮椅,并护送到病房。
院方回应 不用大惊小怪
康莉至今不解,既然肛周脓肿不用做手术,为何包医生和手术医生还将她送上手术台,还要打麻药?从她进手术室到现在,医生没有主动问候一句,安慰一句,更没有道歉,好像这是很正常的事。
“一台手术应该是很严谨的事,手术前至少要再次确诊,医生还应该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康说,门诊医生和手术医生到了手术室才会诊,好像没把患者当回事。9月24日,她找到医院负责人投诉,对方认为这是正常的,之前没有确诊,麻醉后更容易检查出病情,为了减少手术创伤对病人的痛苦,所以改为药物治疗,而且麻醉是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影响很小,不用大惊小怪。
当事医生 自称尽到责任
昨日下午,该门诊部主任包中云说,经过检查,康患的是肛周脓肿和混合痔。“我考虑需要做手术,将脓肿引流出来,会好得快些。”包说,脓肿是感染引起,在肛门内有一个肿块,有的肿块可以不做手术,有的需要做手术。而像康莉这种肿块,门诊部考虑做手术治疗,效果更好,他们解释清楚了的,病人家属和病人都同意做手术,而且签了字的。当他们给病人局部麻醉后,由于肛门松弛,手术医生在对肛门内的肿块进行检查时,发现肿块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好,不必手术。手术医生通过电话请示,院长也同意了此方案,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治疗程序。
记者追踪
医院退治疗费 赔偿精神损失
医院方面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不过康莉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首先,医生打了麻药之后,该不该以其他原因将患者置之不理?长达半个多小时都没人来管一下患者,如果发生了意外怎么办?此外,门诊医生一开始就明确告知要动手术,所以她才同意的,到了手术室打完麻药又说不用手术了,整个过程中,医生尽管尽到了责任,但也因为先前的误诊造成了对她的伤害。基于上述原因,康莉与医院方面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沟通,最终医院全额退还了9000多元治疗费用,另外拿出2000元赔偿她的精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