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中国·世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预计3亿人次国庆出游
严查中长途客车超载
较强冷空气影响北方
局部降温超过10℃
就巴勒斯坦入联申请
安理会今日举行公开会议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
在首尔正式挂牌
全国汽车用户满意度略有提高
中山舰旅游区对外开放
延伸阅读
上海地铁发生两车追尾事故
有乘客受伤
埃及北部天然气管道爆炸
巴基斯坦发生校车翻车事故
造成至少38人死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五旬老伯爬墙救幼儿

阿伯讲述救人细节

  核心提示

  一堵光溜溜的石头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壮年男子要爬上去都觉得吃力。但一位头发花白的阿伯,踢掉人字拖,只七步就爬了上去,站在7米高空,救下悬在阳台的2岁男童。两天前,这一阿伯救童的故事,在泉州市区九一街附近上演。

  是什么,让他这么勇敢地攀墙救人?

  直到昨天,记者寻找到这位名叫陈其仁的真英雄阿伯,他才说出,看到孩子哇哇直哭,命悬一线,他心里一着急,根本来不及想“危险”二字。

  陈阿伯今年58岁,家住鲤城区临江街道溪亭社区。虽然救人后没留名,但他留在海都报上的背影还是被邻居们认出来了。

  昨天,邻居们纷纷夸起陈阿伯。原来,在厝边圈子里,他本来就是一位爱帮人换煤气、送老人去医院的好人……

  ————【寻找】————

  邻居 我认识他啊 一看背影就知道

  救人的英雄阿伯到底是谁?

  被救的男童小仙仙一家在找,本报刊出消息在找,读者们也在找。不过,泉州这么大,居然有人一看背影就能认出他。

  一早,就有近10位热心市民打进海都热线通968111——

  “我认识这位阿伯,我一看背影就认出来了。”打电话的王女士住在市区义全街附近。她说,这位阿伯应该是她的邻居,“50多岁吧,超热心的一个人,肯定就是他”。

  真是他吗?王女士说,是他,错不了。原来,她昨天一早拿到海都报,看着背影像陈阿伯,就去找他。阿伯呵呵直乐,点点头。嗨,他家订的海都报也送到了——老伯告诉她,这事他知道了,挺开心的,但不想张扬。

  “是陈阿伯吧,他敢爬墙救人,我们都不惊讶”。没多久,市民陈女士也打来热线说,阿伯是她伯父,平时就常帮助别人,她也是看背影就想到了伯父,正准备去询问伯父呢。

  记者拨通了陈阿伯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爽朗有力。“要采访?这没什么,没什么的。”阿伯连说。

  最终,在义全街附近一间古厝,记者找到了陈阿伯:中等身材,满头银发,说话大声,笑起来“哈哈”的。

  小孩家人

  想用猪脚面线谢恩人

  这边,记者再次探访小仙仙家。

  男孩仙仙才2周岁,趴在奶奶背上睡得正香,两天前卡脖子时擦伤的耳根处,已擦上了红药水,不用送去医院,倒是比平常更黏着奶奶。卡住仙仙的防盗网上,也已铺上了一块木板。

  “猪儿,醒醒。”老奶奶这么唤仙仙。平日里,仙仙的父母上班忙,都是老奶奶在带。这次历险后,仙仙的妈妈郑女士也没上班,担心孩子受惊吓,在家陪孩子。

  郑女士说,她听说这事很感动,很想谢谢救下她儿子的好心人。

  “你们帮我找到了恩人,真是太好了。”郑女士说,她要用闽南特有的方式表达感谢:今天给阿伯送去猪脚面线,“当面说句谢谢,祝好人一生平安”。

  ————【对话】 ————

  好事做了 心里就踏实

  记者:当时没有防护,还爬那么高,会害怕吗?

  阿伯:我根本没时间想害不害怕,我看着孩子危险,心里就难受,只想赶紧托住孩子。当时,楼上还有另外两个好心人帮忙,还好有他们,不然我一个人很难救孩子。

  记者:您救人被人拍下,后来见报了,心里高兴吗?

  阿伯:那天也是邻居拿着报纸来问我才知道,我挺高兴的,这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点好事,不想太张扬,所以看到你们登报寻找,我也没联系你们。

  记者:您平时做了很多好事,都没求回报吗?

  阿伯:我这人热心肠,就是看不得别人有困难。力所能及的就做一些。我从小父母就这样教育我。我做好事都是平常心,不要啥回报。但我不做心里不踏实,做了就踏实了。

  ————【讲述】————

  七步攀墙 爬二楼窗台费尽力气

  当时,仙仙头卡在防盗网上,身体却悬空了!

  窗户距地面有七八米,底下是水泥地,再外就是一条内沟河,孩子又被卡住脖子,哇哇直哭。一看这情形,阿伯二话不说,踢掉脚上的人字拖,蹭蹭蹭地爬墙。

  可是,这墙没有梯子,壮年男子都很难爬上去,陈阿伯咋上去的?

  “目测了一下,没细看,能抓住东西就往上爬。”陈阿伯说。

  所幸,阿伯目测的地方都够抓:他先踩一楼窗台,抓住隔壁雨棚爬,站到雨棚上,但二楼的窗户却关着。随后,阿伯用手肘撞开窗户,这也只有窗台一个着力点,他费了很大劲把整个身子引体向上,站到窗台。

  这时,他只要站到二楼窗户中部就可以够到孩子了。可是,这是老旧的木框窗户,100多斤能承受得了吗?阿伯没有多想,一只脚伸进窗户内,钩住横木,一手则紧紧抓着三楼窗户的防盗网。才七步,终于可以托到孩子了。

  踢掉人字拖,到爬墙,到救人,老伯只用了五六分钟!

  来去匆匆

  有人要拍照都没让

  说来是陈阿伯凑巧,路过这里。

  当天下午,他闲来无事,骑摩托车串门,经过九一街附近,路过这条小巷子时,道路两侧都是摊点,加上路边围住几十个人议论纷纷,路都有点堵。路不好过,陈阿伯好不容易才穿过去。骑过五六十米,才听到旁边人说,有个小孩被卡在楼上了,“我一知道出事,立马折了回去”。

  上去容易下来难。陈阿伯救完人,跳下去倒更麻烦了。好在二楼有人在家,阿伯直接从二楼窗户爬进去,再下楼骑摩托车,“那时才想起来,车还没锁呢”。

  下楼时,他洗了个手,才发现右手流血,划了一道挺深的口子。阿伯没在意,搓搓就要走,楼下围观的人则啧啧赞他,有人要给他拍照,阿伯没让,骑上车就走了。

  ————【阿伯其人】————

  爱孩子 老搬运工特有爱

  阿伯脚上,也有一道伤痕,还是回家后才发现的。

  “哈哈,干力气活的人,这点伤不算啥。”阿伯一声笑,“幸亏以前经常爬上爬下绑绳子,身体灵活”。

  原来,阿伯以前是一名搬运工人,干了30多年,50岁退休后,就和老伴陪母亲住在古厝,平时则喜欢到邻居家、亲戚家走动,喜欢交朋友,到处找人泡茶。

  阿伯自称性子急,当时看到孩子被卡,一心只想着先救人,别的没多考虑。

  阿伯很爱孩子,特有耐心。他隔壁家就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两人中午放学了,都要跑过来抓着阿伯的裤脚撒娇。平时孩子父母不在家,阿伯就像他们爷爷,给他们讲故事、买吃的、做玩具。对门5岁的浩浩,也是每天都要跟陈阿伯见个面才肯睡觉,如果没见着,晚上10点还来敲门。浩浩的奶奶说,陈阿伯喜欢孩子,特有耐心,特有爱心,“我家孩子不知吃了他们家多少饭”。

  热心肠

  邻居家的事就爱帮

  陈阿伯平时就是个热心肠。邻居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说,“跟他当邻居有福啊”。

  邻居陈阿婆说,几年前她去天台收被子,下楼摔了,动弹不得。正好,陈阿伯回家,忙把她送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发现照不了片子,又把她送到二院,直到她的孩子过来才回家。

  隔壁的黄阿婆80岁了,也直夸陈阿伯人好。阿婆跟一个痴呆的儿子住一块,煤气罐没气了,陈阿伯常帮忙换;她牙疼了,陈阿伯骑车载她上医院;哪样电器坏了,也少不了陈阿伯这个“帮工”。厝边王女士还说,去年陈阿伯在街上遇到一个走失的老人,还帮忙送回家。

  “他啊,路上看到小年轻打架都要劝一下。”陈阿伯的妻子笑着说他就“爱管闲事”。(海峡都市报 记者 杨梅香 黄谨 见习记者 张帆 实习生 石磊 文/图)

  母亲遗书引九兄妹争房产



  9月26日,郴州市苏仙区人民法院,庭审刚刚结束,原告、被告双方就开始互相纠缠,黄海一人坐在轮椅里,表情落寞。傅聪 摄

  哥哥:母亲遗书是伪造的 妹妹:我照顾父母和哥哥,他却忘恩负义

  送走年迈的父母后,郴州的黄家兄妹为如何分割父母遗留的房产闹得不可开交。9月26日,郴州市苏仙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兄妹为争父母遗留下的房产案。

  哥哥:妹妹伪造遗嘱骗遗产

  50岁的黄海是一名残疾男子,他与黄容、黄英等8人为兄妹关系,大哥去世后,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丁。

  黄父在郴州市北街23号有一栋三层楼红砖结构的房产。这栋三层小楼建成后,第一层房屋产权在黄父名下,第二层的产权办在黄海名下,三楼在二妹黄英名下。2000年3月1日父亲去世后,一楼房屋由母亲居住。

  2008年,母亲去世。同年2月,因为一份有争议的遗书,黄家众兄妹开始为母亲生前居住的一楼房产争夺不休。黄海坚称遗书是伪造的,并将妹妹黄容告上法庭,其余7名姐妹为第三人。

  妹妹:母亲留下代笔遗书

  在法庭上,记者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原告黄海,他看上去很憔悴。因为身患多种疾病,他生活不能自理,也很少开口说话,面对法官的提问,他用简单的摆手、点头作为回答。

  另一边被告席的妹妹一直看着哥哥,表情显得很无奈。

  庭审中,黄容提供了一份母亲在2008年2月4日请人代写的遗书,其大致内容为:因自己身体不便,一直由大女儿黄容照顾,现将全部产权归黄容所有。

  遗书的内容让说话艰难的黄海十分激动,他大声说着:“我要生存,我要房产!”

  在苏仙区法院,记者见到了前来作证的东湖社区工作人员张燕和王萍。

  王萍告诉记者:“黄海的父亲去世后,房子一直是他母亲在住,后来他母亲身体不好,妹妹黄容就搬过来照顾母亲,这期间,因为黄海的身体也不好,他妹妹在照顾母亲的同时还在照顾他,这个可以去问,社区里大家都知道的。”

  为黄母起草遗书的社区出纳张燕说:“我不住在社区,平时他们兄妹之间是怎么相处的我不是很了解。只记得2008年受其家属所托,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代黄母起草了一份遗书,当时他们家还有其他亲属在场。”

  社区工作人员还向记者透露,黄海瘫痪后,他妻子就很少过来照顾他。

  (文中人物系化名)

  记者手记

  谁注意到那15分钟的落寞

  晚上8点,庭审结束。在大家准备等待法院择日宣判之时,当事双方却再次争吵起来,黄容说:“我照顾父母和哥哥却成了被告,哥哥忘恩负义!”黄海妻子说:“你这是伪造的遗书,就是想骗房产!”

  法庭内场面一时混乱不堪,记者注意到坐在角落里沉默的黄海,他不时用手帕擦着口水,眼神涣散。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只是,从他孤独的身影里,我们看出了他的无奈与落寞。

  时间过去了15分钟,通过法官和众人的劝说,当事双方才停止了争吵,各自回家。(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越康宁 实习生 陈郁 杨章程)

  患者麻醉后被告知无须手术

昨日,渝北某酒店,康莉无奈地看着自己的治疗账单。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9月23日,27岁的康莉(化名)到位于新牌坊的某专科医院治疗肛周脓肿,医生说要动手术,但给她麻醉30分钟后又说不需要手术,用药物治疗就可以了,这让她感到很受伤。昨日,康女士以误诊为由再次向医院投诉,对方最终退还了治疗费,并赔偿了她2000元精神损失费。

轻信广告 改去专业医院

昨日下午,康莉告诉记者,9月15日,她肛门疼痛大便带血;9月22日,到沙区人民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肛周脓肿,该院建议她到新桥医院治疗。她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位于新牌坊的某专科医院广告,觉得专业医院治疗效果会更好,9月23日早上,便“慕名”来到该院治疗。门诊部主任包中云进行了心电图、电子肛肠检查,告知她是肛周脓肿、混合痔。

“包医生当时明确告诉我,需要手术治疗。”康莉说,“我还多问了一句包医生,可以吃药输液治疗吗?包回答说必须做手术,把脓引出来,这样恢复得快。”按包的吩咐,康莉的朋友在医院缴了9000元治疗费用,并在手术合同上签字。

麻醉过后 医生没动手术

当日11点左右,康莉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医生给她打了半身麻醉。打了麻醉后,康莉看到包医生和另一名手术医生对她肛门又做了一次检查。检查后,两名医生离开了手术室,把康莉一个人丢在了手术台上。

“我臀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不能动弹。只能眼睁睁的盯着天花板。”她说,医生迟迟没有出现,30分钟后,一名男护工走进了手术室,告诉康不用做手术,具体原因需要向医生咨询。男护工将她的裤子穿上,半扶半抱地扶她上轮椅,并护送到病房。

院方回应 不用大惊小怪

康莉至今不解,既然肛周脓肿不用做手术,为何包医生和手术医生还将她送上手术台,还要打麻药?从她进手术室到现在,医生没有主动问候一句,安慰一句,更没有道歉,好像这是很正常的事。

“一台手术应该是很严谨的事,手术前至少要再次确诊,医生还应该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康说,门诊医生和手术医生到了手术室才会诊,好像没把患者当回事。9月24日,她找到医院负责人投诉,对方认为这是正常的,之前没有确诊,麻醉后更容易检查出病情,为了减少手术创伤对病人的痛苦,所以改为药物治疗,而且麻醉是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影响很小,不用大惊小怪。

当事医生 自称尽到责任

昨日下午,该门诊部主任包中云说,经过检查,康患的是肛周脓肿和混合痔。“我考虑需要做手术,将脓肿引流出来,会好得快些。”包说,脓肿是感染引起,在肛门内有一个肿块,有的肿块可以不做手术,有的需要做手术。而像康莉这种肿块,门诊部考虑做手术治疗,效果更好,他们解释清楚了的,病人家属和病人都同意做手术,而且签了字的。当他们给病人局部麻醉后,由于肛门松弛,手术医生在对肛门内的肿块进行检查时,发现肿块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好,不必手术。手术医生通过电话请示,院长也同意了此方案,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治疗程序。

记者追踪

医院退治疗费 赔偿精神损失

医院方面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不过康莉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首先,医生打了麻药之后,该不该以其他原因将患者置之不理?长达半个多小时都没人来管一下患者,如果发生了意外怎么办?此外,门诊医生一开始就明确告知要动手术,所以她才同意的,到了手术室打完麻药又说不用手术了,整个过程中,医生尽管尽到了责任,但也因为先前的误诊造成了对她的伤害。基于上述原因,康莉与医院方面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沟通,最终医院全额退还了9000多元治疗费用,另外拿出2000元赔偿她的精神损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