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龙卿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王屋山中。1985年,杜荣星参加了文革后济源市第一次乡村医生资格考试,并顺利取得了行医资格证。这一年,“杜氏中医诊所”的牌子挂到了杜荣星家的门楣上。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杜荣星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送进了济源卫校、焦作市中医药学校。几年后,他们相继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行医实践中,杜荣星发现,肝病患者为数众多,尤其是乙型肝炎发病率更高,且有不少患者由于延误治疗或医治不当,已发展为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成为不治之症。学术当有专攻,医术应有专长,杜荣星决定,举全家之力,主攻肝病,力求形成特色,取得突破。
杜荣星在研究中认为,肝炎是因为湿、热、瘀三种病邪交织所成,造成阴阳失调,气血不畅。那么,用什么药物能把血液里的这三种毒邪彻底清除?目前中医书籍中尚无明确记载。
多少个日日夜夜,杜荣星同儿女们穷览医方、苦读《本草》,把有关解毒的药物一一记载下来,然后走进王屋山深处,遍寻所需之药。采回后按照攻湿、攻热、攻瘀分类排队,逐味分析,谙熟药性、归经和用量,精心加工炮制,改变药性,消除毒性,减缓烈性,消除不良反应。
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他们从几百味草药中选出专解乙肝病毒的药物30多种,根据人、时、地的差异,自拟方剂,辨证下药。同时,结合患者发病诱因中的社会及情绪因素,与患者交心促谈,宽心疏气,以此达到药物与心理同时治疗的目的,常常收到药半功倍的效果。
杜氏家人对肝病的钻研不断取得奇特的临床疗效。博爱县青年王某在郑州打工期间感到身体不适,到省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乙肝。杜青霖接诊后认为患者属肝气瘀结,热毒壅滞。经治疗3个月后,王某再到省人民医院复诊,乙肝五项全部转阴。后注射乙肝疫苗后,到次年产生抗体,身体康复如初。
焦作某中学张老师,患急性黄疸性肝炎入住一家大医院,治疗2个月仍不见效,患者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继而出现亚急性肝坏死和腹水。省级医院专家会诊后,院方下了病危通知书,让家属准备后事。无奈之下,家属把杜荣星请到病床前。他搭脉细诊,是为弦脉,认为由生气所致,加上肝胆湿热,脏腑不通,气血淤滞。随即开药一服,让随去的杜青霖煎好后帮患者服下。没想到,当天21时许,患者腹鸣如鼓,大便泄下半盆之多,至天亮时小便也通。病人顿感舒服,竟要吃饭。随后,患者出院,专吃中药,不久后恢复工作。
张老师服用中药肝病好转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博爱县清化四街小学教师王瑞云手持报纸,第二天就赶往济源登门求医。此时的这位中年教师因治病花费已家徒四壁,病情却发展到肝硬化及腹水阶段。求诊时,患者已不能吃饭,骨瘦如柴。在杜荣星家里,他住了10天。临走时,腹水排完,饮食增加,精神好转。
杜荣星医治肝病疗效神奇的事迹被传为美谈,成百上千的肝病患者从四面八方涌向那个位于王屋山深处的小村庄。
1995年夏日的一天,这个小山村来了3位男子。他们不是患者,而是博爱县阳庙卫生院的院长和副院长。原来,他们从报纸上了解到杜氏中医治疗肝病医术神奇的信息后,一路寻访而来,想请杜荣星前往阳庙镇医院坐诊。鉴于起步不久,杜荣星婉言谢绝。哪知,这三人一片诚心,又接连两次登门恳求。第四次时,正遇大雨,山上道路不通。他们弃车步行几公里山路,登门时已全身湿透。“三国时,刘备也就三顾茅庐,我何德何能敢让几位四登家门?”杜荣星终于被来访者的真诚所打动,他决定移师博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