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63岁的黄全一边回答记者,一边拿起旁边装修用的批刀刮起了钎上沾的泥。
记者注意到,黄全他们几个挖山药的都站在宽不足50厘米、深约1米的坑槽内,由于要往外出土、弯腰拿带泥土的山药,脚上、身上、手上都是深褐色的泥,汗水早已把他们的衣服湿透了。“这块地是红土地,质地较硬,又是两垄山药一槽,不能开沟太宽,出土太费力。”黄全说。
“像这样一天能刨多少?”记者问。
“多少?说了不怕你笑话,一人一天能挖20米就不错了。”
“这样一人一天得多少工钱?”记者问黄风江。
“七八十元吧,我这70亩山药,要是上50人,也得差不多俩月挖完。”
“不能用机械挖吗?”
“能啊,可是那样破损率高,成本也不低,与人工差不多,不过就是稍快点。”
“要这样挖,那可是太费工费时了。”记者不禁惊叹。
“挖山药这样最好。都说山药好吃,营养价值高,现在知道种的不容易了吧!”另一沟槽内的黄红停下手中的活,擦了擦汗笑着说。
“我也来试试吧。”说着,记者放下手中的采访本和背包,欲接过黄红手中的钢钎下去体验。
黄红赶紧把钢钎插到地里说:“算了吧,这出力活你咋能干。”
“俺家也种几亩地呢,不过都是小麦、玉米,没有山药,跟你们学学,也长长见识啊。”记者说着,拉起黄红的手把他拽出来,直接跳了下去,“你就给我当回老师吧!”
带着疑问前来体验,可真正下到沟内,记者才真正体会到了农民们说的“憋屈”、“架势”两词的含义。由于沟深、窄,挖土弯不下腰,向后撩土腿脚不能动,只能架着胳膊转个半身,土湿又沾钎,还要不时磕几下,那个难受就别说了。更何况,山药一般都有五六十厘米长,株距20厘米左右,稍不注意就容易铲伤或者挖断。也就仅仅挖有几钎土,记者的汗就顺着头往下直淌。
“两株间的土要顺着往下铲,尽量挖深些,要两手端着底部和顶部拿山药……”尽管有“师傅”在现场指导,尽管记者也小心翼翼,在所挖的5根山药中,仍有1根受伤,1根根部铲断3厘米左右,耗时更是快到了半个小时。跳出坑槽时,记者的两脚、两条裤腿、两手上满是泥,擦汗也顾不上那么多,只能用衣袖了。
“看把你这一身弄的,来擦擦手。”旁边正在剥山药上泥块的77岁的张玉莲老大娘心疼记者,赶紧抓起一把山药秧递给记者让擦手。
“嗯,不错,看这阵势,像是干过农活的,不过,要像你这样干,那老板可就惨了。哈哈哈哈。”黄红一边夸着记者,一边和记者开着玩笑。
“这活不好干,这钱也不好挣啊。”记者感叹。
谈笑间,黄风江告诉记者,旱收园(经济作物),涝收田(粮食作物)。由于前期雨水足,今年的山药产量会有所下降,但目前的价格与去年持平,其实大量的收入都支出在了挖山药的农民身上。如果能有更经济实用的挖山药机,种植大户的收益会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