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免疫学领域的贡献。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体学研究中的突破。
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这是1974年以来瑞典人再获诺贝尔文学奖。
10月7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利比里亚女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以及也门记者兼妇女权益活动家塔瓦库·卡曼三人分享2011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看点 由于屠呦呦获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而让本年的诺奖医学奖的揭榜,吸聚了更多中国人的眼球。消息一出,真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然而,屠呦呦未获诺奖,说明中国的科学家对获奖的准备本来就不足。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