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9年前,这个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村集体企业倒闭后200多名工人失业,村民多次越级上访,成了全县的老大难;9年后,这个村道路街街通,打了2眼深水井,不仅盘活了村集体企业,还引进了4个外来企业,成了全县闻名的先进村。这个村就是温县赵堡镇南平皋村。9年时间,天差地别,是谁让这个村换了面貌?该村村民说:“全靠俺的好支书。”
2003年,原任赵堡镇南平皋村会计的郑明雷,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他有一句口头禅:“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9年,他做得到底好不好?记者记录了乡亲们对他的评价。
“他稳定了人心。”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凑足5万元,加上原来村集体企业余下的货物,还清拖欠工人的工资,并分期偿还群众的集资款。他规定,村两委会要执行上班值班制度,村委会24小时必须有人,以便及时接待来访群众。
“他让我们钱袋子鼓了起来。”该村很多年轻人表示,现在有400多名村民在5个企业上班,每人每月平均工资1000多元。在处理了原有村集体遗留的经济问题后,该村腾出了数百间厂房和百余亩场地。郑明雷带领村两委会成员主动出击,招商引资,短短几年,就引来了食品厂、鞋厂、塑料管厂等5家企业,总投资近2000万元。经济发展是首位,农民增收是根本,郑明雷把财富带给了全村人。
“路通了,水通了,心情也好了。”正在村里小游园散步的村民王素芹告诉记者,近两年,村里拆迁21家农户,打通了一条大通道,结束了该村解放以来无贯穿全村大通道的历史。村里人以前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多人生病,现在打了2眼120米深的水井,汩汩清泉润民心。
“他让村里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取得了好成绩。”村民朱迎春指着该村今年中招、高招奖励大会的条幅说,村里重视教育,不仅新盖了教学楼,还设立了“育英”慈母奖学金,2006年至今,已经颁发了7万多元奖金。
“全村人都懂得了尊老爱幼,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好风气。”记者在该村村委会见到村民郑桂兰时,她正领着92岁的婆婆来领重阳节礼物,郑桂兰对记者说:“村里年年评选好媳妇、年年发放老人礼,形成了家家争当模范户、人人争当好媳妇的好风气。”今年重阳节,该村对55岁以上老人,按照不同年龄段,分别发放了300元、400元、500元现金。
服务群众、脚踏实地、科学发展……600多户2800多村民,对郑明雷和他的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该村村委会在全镇工作评比中连续3年名列第一,郑明雷连续3届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