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让城市众多家庭里大量的闲置图书得以流通利用,让买不起课外书籍的贫困家庭孩子和农民工子女都有书读,这就是26岁的青年志愿者杨王飞正在做的事。
杨王飞,这位来自安徽省淮临县农村、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人力资源专业的青年,来我市担当“追梦爱心换书”活动志愿者已有3个年头。追寻他“追梦”的脚步,你能看到新一代大学生创新的思维、探索的精神和挑战的劲头。
2008年,正读大三的杨王飞遇到了回皖办事的老乡——在我市从事“追梦爱心换书”活动的杨常珍。由此,杨王飞的人生脚步踏上了太行山脚下的怀川故土。
既有公益性,又可能做成一番事业,杨王飞隐约看到了爱心换书背后的公益创业前景。2009年3月份,他利用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来到我市,把爱心换书活动当成了社会实践内容。
爱心换书,就是为出售旧书的人办理图书交换会员卡,按回收图书的可读性和新旧程度折价记到会员卡上,会员们凭卡上所存资金到换书点换取所需要的图书。
朝阳路小学、环南一小、环南二小,学生们把换书摊围得水泄不通。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欢迎程度让杨王飞深受鼓舞,他2009年7月办完毕业手续后,径直来到我市。
公益活动,没有工资。杨王飞租住在一间只有一张床板的小屋里。生活费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借来的钱不仅要维持生活,还要抽出一大部分作为图书清洁、修补、消毒费用及换书交通费。以书换书,没有赢利,还要把换来的部分课外读物捐赠到偏远山区孩子们手中,爱心换书活动进行到2010年时已经难以为继,杨王飞的借款数额也累积到7000多元。
为了补贴生活,杨王飞晚上到一个孤残儿童家庭助养中心当夜间护理员,照料孩子吃晚餐、早餐,更换夜里尿湿的被褥,辅导孩子学功课,每天夜里都要忙到2点钟以后才能休息。次日早上,他把孩子们分别送到学校、幼儿园后,再到换书点去工作。这样,他得到了一些生活补助,还省去了租房费用。
“要把公益性和商业化结合起来,走以商业资助公益之路。国际上著名的弗劳恩霍夫学会,不就是实现了公益和商业双赢的成功先例吗?”困顿在杨王飞的脑海里逼出了智慧的亮光。
把市民家里要当废纸卖掉的报刊、书籍、学生作业本等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回来,不给对方现金,而将钱记到换书卡上,对方凭卡可到固定换书点选取自己需要的书籍,既调动了市民的阅读积极性,又盘活了换书点存书,还能有点收入。这种办法实行以后,换书点每月可有千余元的收入,换书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我有一个梦,就是成为一名社会企业家,以商业模式从事公益活动。”杨王飞说。为此,他先后自费到西安、北京等地参加了“社会企业家”培训班、大学生公益创业扶持计划集训营等培训活动。2010年,他所在的“追梦爱心换书”团队获得了“联想公益创业大赛”安徽区“超越巅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