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砍手门”案情愈发扑朔迷离。网络出现两大派别,互相指责郝方或吴方的不是,两大阵营以郝或吴的亲友、同学等知情人士的面貌出现,但都指责对方是被雇佣和收买的“水军”,在网上搬弄是非。郝被说成是“富二代”,非议更多的集中在其父母身上,经营煤炭生意、张狂、为富不仁、有前科劣迹等。对吴的非议大多集中在其自身,其被标榜为“校园一霸”,长期危害一方,也有暴打他人的前科。
无论“富二代”还是“校霸”,都是舆论重点“关照”的对象。若能给对方贴上一个容易激起民愤的标签,就比对手领先了一大截的舆论高地,真相和事实在偏见面前都将不足为据。对于个体的偏见其实凝聚在群体的偏见之上,这说明偏见的形成恰恰因着普遍的社会矛盾而形成。“富二代”是贫富差距不小的阶级偏见,而“校霸”则是永恒的校园治安问题,学校和社会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家长也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
在真相缺失的情况下,基于各自形成的偏见,与其说是郝方和吴方的较量,不如说是“富二代”和“校霸”的标签的较量,看看哪个更能引发旁观者的厌恶,另一方便有机会胜出了。又出于对司法公正的担忧,人们都想在网络上当警察、当法官,作出自己的判断。网络民意便形成了,这在网络普及之前,叫做群众意见,是当权者必须考量的。
若想参考一点稍微客观的意见,唯有尽快最大限度的公布真相,而不是任由罗生门的上演。很多事件都证明了,与其接受倒逼真相的被动,不如主动坦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