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生
5年前,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讲《论语》,短短一周时间就成为了一位文化明星。5年后的今天,她又将“人生的幸福感”这一命题融入到新书《于丹趣品人生》里,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才能渐渐地靠近幸福。
《于丹趣品人生》一书,是于丹用3年的时间潜心总结的生活细节感悟。她试图给读者传达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用休闲的方式找回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茶、酒、琴等元素运用到都市生活体验中,以古人闲适的生活方式启迪都市快节奏上班族积极寻找优雅的生活情趣,在喧嚣浮华的闹市中找回淡定且幸福的自我。
在今天,幸福似乎变成了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们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读者,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只要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并不一定跟时长相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作者于丹认为,品茶、饮酒、抚琴,领略自然都是享受生命,寻回自我的手段。当我们在山水自然、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了性情,回到今天,我们去亲山临水一番的经历终会幻化成一种新的能量,它让我们的心境有所改变,即使是你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但你却能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趣味。的确是这样,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我们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教授认为,首先要找到真实的自己,弄清楚自己的一生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然后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但在追寻的过程要适时放松自己,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追寻不是过程,而恰恰是生活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如“竖心旁加一个‘亡’,是什么字呢?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诚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序中所写的那样: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做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著,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