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菊花
菊花,有野菊、家菊之分,有观赏、药用之别。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平,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应用历史。《神农本草经》载: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载:作枕明目,生、熟并可食。《本草纲目》载:菊花,昔人谓其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除热,用治诸风头目,其皆深微。《本草经疏》云:菊花专治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本草新编》云: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以为明目也,然药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阴阳之胃火。《本草经百种录》云:凡芳香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至燥烈,较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今菊花多用于泡茶或入药之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本草纲目》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怀菊属于药用菊。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见于唐朝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所说的河内,即沁阳市。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相当于现在的焦作地域。
作为药用,怀菊最为有名。《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均记载,菊花入药,怀菊最佳。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怀药事业的发展。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菊珍传奇
传天女采仙花,择大地之怀(古覃怀)散之,生之为怀菊。《神仙传》言康凤子、朱孺子皆以服怀菊成仙。
怀菊聚天地之灵气,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被誉为怀药之首;神农尝百草,初尝之草即为怀菊;品鉴“真菊延年,野菊损人”。
古覃怀(今焦作),时恶疾横行,神农济苍生,取怀菊,配杂草,鼎煎众饮,疾除;常食,调阴阳;久饮,返青壮,轻身耐劳延年也。
晋代竹林七贤常醉又能常饮,皆缘常伴怀菊饮。
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者为佳。”
怀菊以太极拳发源地方圆20公里所产为极品,系触发太极拳灵感之物,可调阴阳,均衡身体机能,故名“太极之花”。
怀菊被历代尊为贡品。初唐武皇和清末皇太后曾萃取怀菊为皇宫养顔膏,被皇室贵胄奉为养生之上品。
怀菊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日本东京大学曾把怀菊主产区的土壤运回国内试种怀菊,以失败告终。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从《本草纲目》中甄选44种中草药作为“国药之宝”,怀菊名列其中;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怀菊产销矛盾,18个省、自治区引种怀菊,均因品性减弱而未果。
科霖达人以“保护怀菊,开发怀菊”为己任,集科技之甘霖,达世人之康健,把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萃取怀菊之精华,科学配伍,倾情推出怀“菊珍”饮品,造福世人。
怀菊功效
“怀”是焦作的代名词,夏称“覃怀”、“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称“怀庆府”。“怀”为大地之中,居太行与黄河之怀抱。怀菊即怀地之菊花,为怀药之首。
《千金方》云:“用药必依本土”。“非道地药材,就没有中医”。
怀菊又名真菊,性平无毒,一身是宝,内服外用无所忌,可调阴阳,增加原动力,恢复年轻态。
怀菊功效神奇,被誉为“百草之王”,《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名医别录》、《备急千金要方》、《寿世保元》、《医学衷中参西录》、《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本草从新》、《日华子本草》、《本草新编》、《本草经疏》、《本草经百种录》、《天宝单方图》、《玉函方》、《博物志》、《荆州记》、《别录》、《大明》、《扶寿方》、《简便方》、《危氏得效方》、《瑞竹堂方》、《救急方》、《菊谱》、《大清灵宝方》、《本草纲目》等百余部历代药学经典著作均有记载。
《本草纲目》载:“真菊延年,野菊损人。”怀菊乃真菊之上品,长期服用利血气,轻身延年益寿。可治腰痛、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怀菊经配伍,可治各种风症、流泪、死肌、恶风及风湿关节炎;无名肿毒、淋巴结结核未破;痘疮入目生翳;妇女阴肿;疔肿、恶疮;膝关节肿大疼痛;风热头痛;防流行性感冒,可广谱抗菌;对冠状动脉扩张、冠心病、心绞痛有疗效。对饮酒过量、大醉不醒有极好的舒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