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报热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善水长流泽众生
十里画廊迎宾路
我市获中央及省3400万元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
我市2011年农村自来水
村村通工程建设逐步展开
博爱县投资1176万元
推进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
食品安全有奖
举报电话及邮箱
我的停车位
总是被占怎么办?
第二十二期附息国债
昨日发行
农村自建住房可申请
住房公积金贷款吗?
视察水利重点议案办理情况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水长流泽众生
——修武县水利建设亮点扫描
  烈杠营大田蔬菜喷灌工程。   (本报资料图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金秋收获的时节,记者在修武县农村采访,到处是一派丰收的美景,这里的干部群众说:“不管老天帮忙不帮忙,俺县的农业生产年年都有好收成,这都是多年来大兴水利带来的啊!”

  修武县境内北山南岗中间凹,北部山区大面积耕地靠天收,南部郇封岭区浅层地下水匮乏,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不高,中部属低洼易涝区非旱即涝,过去农业生产得不到保障。

  面对水利自然条件薄弱的现状,近年来,修武县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以来,10多万人喝上了安全水,10万亩耕地实现了节水灌溉,10万亩低洼易涝区土地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山区3.85万人的饮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林果业和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8年,修武县被水利部、财政部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2009年,修武县又获得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这是该县自1997年以来连续14年获此殊荣。

  打响“安全饮水攻坚战”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饮水安全是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制约因素。该县2004年人口2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01万人,饮水不安全人数为10.63万人,有近半数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为改变这种状况,该县坚持把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抢抓机遇,快速推进,饮水安全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截至目前,全县先后投资4518万元,使91个村11.3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安全饮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年,中央、省政府提出5年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市政府提出3年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为此,修武县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打响“安全饮水攻坚战”,用1年时间全面实现安全饮水村村通的工作目标,并积极组织力量,采取非常措施,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全面完成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彻底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小农水滋润大农业

  作为国家粮食核心区95个产粮县之一的修武县,自2010年以来,以强力实施河南省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累计完成小农水项目投入1665.73万元,新打机井307眼,新建井房344座,新修生产桥48座,敷设管道154.8公里,发展节水面积1.88万亩。在全省2010年度小农水重点县绩效考评中荣获第二名,被评为全省小农水建设优秀重点县,奖励资金200万元。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修武的水利事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入郇封项目区,好像进入了水利工程的海洋,整齐划一的标准井房,星罗棋布的出水口,如同白色的宝石镶嵌在绿色的田野上,成为农田的一道亮丽风景。郇封镇是过去灌溉老大难,现在发展成了灌溉最便利的地区,灌溉成本由过去的每亩40多元降为每亩10多元。不仅如此,群众的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同时,高标准的节水灌溉设施成了粮食高产的坚强保证。今年,修武县夏粮高产创建捷报频传,6.5万亩连片丰产方单产达到671.6公斤,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751.5公斤,均创同面积小麦单产全国纪录。

  修武县根据全县四分之三面积水资源贫乏的实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整乡推进、集中连片的形式,采取争取项目、民办公助和社会扶助等措施,宜管则管、宜渠则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在中部和南部平原区,推广普及地埋管道工程,先后建成了郇封镇、高村乡、周庄乡、城关镇等地埋管道节水园区;充分利用煤矿退水、过境地表水、水库蓄水等资源,大力发展硬化渠道工程,实施了铁匠庄、孙村、方庄村、韩庄、赤庄村和郇封引黄等硬化渠道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微喷灌工程,重点实施了磨台营、烈杠营、西涧和小官庄等乡村的喷灌工程。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还大力推进水利小区建设,按照“田成方,河成网”的建设格局,综合实施地埋管道节水工程、田间河道治理工程和桥涵闸配套工程,水利小区达到了灌溉有节水措施、排涝有排水体系,水利装备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综合治理为粮食丰收“强筋壮骨”

  针对中部地势低洼,旱涝交替,南部岗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现状,修武县突出低洼易涝区治理和引水补源工程建设。在中东部低洼易涝区治理上,重点实施了山门河治理工程、张郇渠治理工程、东水寨河道治理工程、小纸坊河道治理工程等,累计开挖整修河道150公里,全县的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形成了完善的灌排体系。

  在引水补源建设上,一方面依托黄河灌区,延伸渠系,扩大补源灌溉面积,南水北调;另一方面依托沙河、蒋沟、新河等中部河流,通过控制节制闸,延伸整修灵位渠等河道网络,北水南调。重点实施了引黄渠道6000米硬化工程、灵位渠2500米整修工程等。另外,去年还自筹资金1142万元实施了大狮涝河改线工程,提高了大狮涝河防洪标准,服务全县经济发展。自筹资金210万元,实施了马坊泉源头治理工程,既解决了80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又焕发了马坊泉昔日光彩,成为修武的一大景观。

  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工程,该县基本形成了沟沟相连、河河相通的灌排水体系,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防洪能力,抬升了地下水位,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渍能退,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为农业丰收夯实了基础。

  水库除险加固度安澜。始建于1966年的马鞍石水库,1982年落成,是修武水利建设的丰碑。但是由于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影响,水库运行后渗漏严重,2003年被安全鉴定为三类坝。当年,该县开始申请马鞍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历经5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该项目得以批复,工程总投资2220万元,2008年11月13日开工建设,2010年年底全面竣工。该工程先后完成了大坝加高、坝体灌浆防渗、更换蓄泄洪闸门及启闭机等项目的除险加固工作,将对水库防汛、景区旅游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

  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水利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修武县采取“争取上级扶持与本地挖潜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群众投入相结合、传统投入与改制盘活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创新机制,广开融资渠道,激发各级政府和群众大干农建的积极性和活力,有力推动了水利工作的蓬勃开展。

  ——建立投入机制。县政府建立了水利投资预算机制,每年由水利部门提出次年水利资金安排计划,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列入次年财政预算,经县人大审议通过后,水利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完成情况,随时申请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县政府还建立了涉水项目联签会审机制,农业、扶贫、国土等项目的申报,必须经水利部门把关,规划、验收必须有水利部门参与。水利部门按照规划统一对农业、扶贫、国土等项目进行把关,合理布设水工程,实现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建立激励机制。首先是先行奖励。对自筹资金先行开展冬修水利建设,且工程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1万元奖励。其次是先干后补。每年年终,县财政根据各乡镇工程规模、工程投资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第三是评先奖励。县政府对各乡镇冬季水利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比,评出4个先进乡镇和10~15个先进村,对其主要领导分别给予500~5000元不等的奖励。这些优惠政策,有效带动了乡村和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建立民办公助机制。对成方连片兴建地埋管工程的,塑料管道、配件全部由县财政负担,每个压力罐财政补贴一半以上费用;发展硬化渠及微喷灌工程的,财政补贴一半费用;对于河道治理工程,其挖河机械台班费用由财政负担,人工、占地协调等由乡村负担。

  ——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资产置换原理,引导支持群众明晰所有权、落实使用权,采用股份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以资产换资金,盘活固定资产,以存量换增量,以卖旧促建新,实现了水利资金的滚动发展,促进了“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红 星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