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辞职当果农 种梨拿得“梨王奖”
10月18日,大兴区长子营镇昌兴梨园,果农孙升在查看果树。49岁的他曾是山东莱阳一家国企的“白领”,2003年辞职来京种梨树,并上了瘾,成了地道的“农民”。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梨王,就是个名声,没什么用,回老家享清福不要,非要在这梨园里,要累出个病来,值得吗?”
10月18日,大兴区长子营镇昌兴梨园内,韩丽君正在给小片菜地浇水,一边絮叨着丈夫孙升。
孙升正在卸肥。20吨有机肥从石家庄运来,一袋100斤,49岁的孙升卸了几袋,腰背就有点直不起来,靠在大货车头,点了根烟休息。又从地上抓了把漏出来的有机肥,说道,“这配方都是我研究的,交给厂家生产,我的梨就是比人家的甜”。
他听到了妻子的埋怨,呵呵笑了几声,回了一句“我这不是舍不得这园子嘛!”
有机梨树下草过膝
10月18日凌晨四点,孙升起床,他要的20吨有机肥已经从石家庄运到长子营镇,但司机不知道梨园位置,给孙升打电话,让他到镇上接车。
引路把大货车带到梨园后,孙升又上床眯了会儿,六点半起来吃完早饭,就开始跟工人们一起卸货。
这批有机肥,是孙升种的梨比别家甜的秘诀之一。他说,前几年,他在石家庄跑了三天,终于看中了一家厂家生产的有机肥,运回北京后,他自己研究,又增加一些微量元素,让厂家掺和进肥料里。
卸完货,孙升又开始去巡园。在梨园外围,有一圈沟渠,孙升专门在渠里养了鱼。他用手在渠里一拨动,一条鱼快速游走。孙升说,沟渠是特地挖来做试验的,若是梨园里打了农药,这鱼肯定也活不了。
孙升种的是绿色有机梨。梨园里不打农药,改用物理驱虫和生物驱虫,这一招是他从韩国果树栽培专家那里学到的。
2006年,大兴区请来韩国果树栽培专家给农民讲课,孙升前往听课。“专家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梨还能长得更好。当时觉得很好奇。”也正是那一堂课,孙升开始了有机梨的种植。
现在,孙升的梨园里,梨树上挂着随处可见的塑料瓶。“这个就是用来抓虫子的”,孙升介绍说,他用糖、醋和豆面搅拌,挂在树下,就能吸引虫儿进瓶。
他用坏了的梨在缸里发酵后,当作营养液喷在梨树叶上,连泡过辣椒的酒也能当营养液,结出的果实还得上两层防虫套。
在梨园的梨树下,小草已经过膝了。孙升说,这草叫二月兰,是豆科类植物,明年四五月份再打掉,就可以为土地增加氮肥,是天然的绿色肥料。“到了春天,梨树上开花,梨树下也开花,就成了花园一样的果园”。
曾销路无门梨烂地中
2003年上半年,孙升还是山东莱阳一家国企的行政管理人员,算个“白领”,是果树的“门外汉”。到2007年,他便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梨王奖。
领他“进门”的师傅是他大哥孙明。
孙明是高级农艺师,是莱阳当地有名的种梨能手。2003年4月,孙明在大兴长子营镇再城营村承包了100多亩土地,辟为昌兴梨园,但是苦于不懂经营管理,便让孙升过来一起创业。
长子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那个时候,大兴种梨的农民,日子并不好过,一筐梨甚至5元钱卖出去,还有的农民把梨树刨了,种回粮食。孙家兄弟俩过来种梨时,当地村民还劝他们,“上这儿种梨,不赚钱,别来了”。
孙升哥俩承包这片土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有的梨树全部砍掉,只留下树干。
当地村民张新是梨园老员工,他对砍树记忆犹新,“大伙儿都议论呢,外地人把这树都给锯秃了,这是要干什么”。
砍树原来是为了搞品种改良。孙升说,在老树桩上嫁接新品种的枝条。5000多棵梨树,每棵树接上30个枝条,品种一下子增加到30多个,来年就能结果。除草、施肥、嫁接,孙升边学边做。“实在是遭不了这个罪,累,好几次都是咬牙坚持下来”,他说,自己体重也从150多斤降到120斤。
但是新品种嫁接上两个月后,北京的一场大风,一半多的嫁接苗都被刮落在地。
孙升说,2004年梨园结了16万斤的梨。但却找不到销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果农来收购,价格却被压得很低”。孙升没有办法,只好妥协。而剩下没卖出去的几万斤梨,全都烂在了地里。那年梨园只收入了不到十万块钱,刨去当年成本,连工人的工资钱都没有挣回。
“看着梨烂一地,都感觉没奔头了,脑子全是空白”,孙升说,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建冷库,采摘下来的梨存在冷库,能一直卖到开春。
“梨王”卖了六万六
跟着大哥学了两年,孙升算是真正入门了。此后,孙升先后引进改良了黄金、水晶、丰水、天黄、梨王、南水和巴梨等20余个精品梨新品种,梨种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昌兴梨园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50多亩。
“这梨园,感觉就像是我辛苦拉扯大的孩子,感情太深了,再累都值得”,孙升说。
2007年9月8日,第六届中国“梨王”擂台赛开幕了,孙升挑选了一颗重3斤1两的梨送去参赛,拿到了“梨王”奖,在比赛结束后的拍卖会上,这颗梨拍出了六万六千元的天价。连裁判都惊叹,这种梨居然能长这么大?
孙升说,现在,昌兴梨园的梨是北京市检验检疫局的免检梨,“我的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随便检测,绝对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不洗就能吃。”
今年,昌兴梨园还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出口果品注册备案基地”,铜牌挂在了梨园的大门口。前不久,香港企业选中了昌兴梨园的黄金梨出口,孙升以每斤6元的价格,提供了15万斤的梨。
长子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孙升从国外引进的有机黄金梨让北京实现了果品批量出口零的突破。
声音
“办果园,从不长果到长果,再到有收益,现在是乐了,可以前,真是为这梨园伤透了心,没钱啊,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哭了多少次,最后决定还是办下去,终究还是舍不得啊,这园子就像我孩子,一手拉扯大的。”
——孙升
“我不支持他办果园,怕他累着,有退休金,回老家享清福多好。”
——孙妻
买彩票只为收藏 几万张彩票从未刮开
花钱买彩票,图的却不是中奖。在长春,有这样一个“怪人”,近20年间,他花了20多万买彩票却从不刮奖,只是把他们精心收藏。四五万张不同的彩票,最早的可追溯到1993年,还包括国家正规发行的第一枚刮开式彩票。昨日,在长春市民熊立克家中,熊立克展示了他收藏的彩票,彩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小伙展示“收藏品” 20年收藏5万张彩票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我这个"三好男人"就有这一个爱好。”昨天中午,熊立克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屋。客厅沙发上,已经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票。熊立克对彩票的热爱非同一般,初中时开始收集,如今已近20年了,而到底收藏了多少张,熊立克闭眼算了半天,“咋都得四五万张了”。
56个民族、各种花卉、动物的图案,记者看到,熊立克家中的彩票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种类齐全。熊立克说,彩票的前身叫奖券,1994年才变成“彩票”。中奖方式也很有意思,如1995年发行的扑克彩票,拆开包装后,里面的扑克“10”以下是无奖,“J”以上有奖,最高奖项是大小王。
熊立克指着一张印有龙图案的彩票骄傲地说,这是他最珍爱的一张,是国家正规发行的第一枚刮开式彩票,是广州东方红印刷厂印刷的,如今市面上已经非常稀少了。
印有龙图案的彩票 花费20多万最贵5000元
这些彩票,有的是熊立克在收藏市场淘来的,有的是在市场买的新彩票。熊立克没想过要中奖,他收藏的彩票不少都是崭新的,涂层都没有刮开。
为了买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一张彩票,熊立克曾凌晨守在电脑前等着拍货,拍到了乐得后半宿再也睡不着。他说,虽然只是普通的收入,但碰到有价值的彩票他还会去买。有一次,他就花5000元买了一张旧彩票,拥有后的快乐无以言表。
近20年时间,熊立克在彩票上花费的钱超过20万,但却在其中收获了巨大快乐。
有意将彩票捐给彩票协会
长春市彩票协会副会长曲开山看过熊立克收藏的彩票,他说,彩票记录了中国不少大事件,具有珍藏意义。这几年,收藏的人也在增多,彩票也跟着迅速升值。
熊立克家中不少彩票成了稀货,价格不菲,但他却很少出手。他说,他女儿刚过百天,还不知道是否和自己一样热爱彩票,如果女儿同样热爱,他们就将收藏进行到底。“如果女儿没兴趣,我就将这些彩票无偿捐给彩票协会。”熊立克说。(记者 马晓鹏/报道 钱文波/摄)
俩女孩另类出游 搭顺风车去西安
20岁的时候独自背包乘火车来西安。5年过去了,对西安念念不忘的浙江女孩小白决定换个方式,和邻居胖妹结伴再来一次“西安游”。这次,两人选择了一个另类的方式——高速路上“求搭免费车”到西安,就这样,宁波和西安,相距1500多公里,她们各自带着500元出发了。
主角 女孩小白和胖妹 每人只带500元
方式 高速路上拦顺路车 全程微博直播
行程 1500多公里 跨越多个省份
网上求助:
“我们去西安 求搭车”
9月30日10:06,浙江宁波的“80后”女孩小白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10月1号开始,我们打算从宁波搭车去西安,有顺路的朋友,希望可以捎我们一程,第一站上海方向,我们2个人,不会占很大空间,有愿意的朋友,请私信或留言给我们,或者你可以帮我们转发,谢谢大家。
在“求搭车”的微博下方,小白还附带了一张她和邻居胖妹精心制作的海报,上面写着“我们去西安 求搭车”。此条微博一发出,网友纷纷留言转发,希望她俩能实现这个旅行计划。有网友提醒:“不怕人家把你们卖了吗?”面对质疑,小白开玩笑说:“我们会小心的,我一直觉得自己高大威猛,哈哈。”
同日16:51,小白再次发微博“求搭车”:目前还是没人说要载我们,所以我只能再发微博,话已经放出去了,场面整个不好收,所以西安我们是去定了!10月1号宁波出发去西安,希望有顺路的捎我们一程,圆满我们小小的旅程。
尽管小白很有信心,但微博上始终无人回应。
微博直播:
3天搭8辆车 曾被拒绝N次
10月1日9:47,小白发了出发后的第一条微博:我们出发了,耶。今天是一场硬仗,我们要去街上拦车耍流氓了。
“我们来到宁波环城南路的高速口,见人便问:‘叔叔我们要去西安,能不能搭我们?’”小白说,第一辆车最难搭,她们曾先后被拒绝了30多次。5个小时也没有搭到一辆车。“有的司机把我们当成透明人,还有的司机觉得我们是骗子,真是‘汗’啊!”
在濒临放弃的5个小时后,小白和胖妹在高速路口遇见了一位热心肠的“好叔叔”,把她们带到嘉兴下高速路出口。小白说,搭上第一辆车的时候感觉很踏实,感觉离西安又近了一步,特别感谢这位“好叔叔”。
16:09、16:49,小白分别发了两条微博,直播自己的“搭车记”。
“第二辆车是卡车,卡车超舒服,刚才好心叔叔人好但不认识路,有点开错了,卡车师傅跟我们不顺路,他答应送我们到服务区。”
“一辆卡车过去了,第二辆又过去了,没有停……第三辆车是苏州的一家人,他们很爽快地答应给我们搭车。第三辆车启程了……”
当晚小白和胖妹在苏州过夜,一天走了260多公里,想到全程1500多公里,她们把第二天称为“紧绷的一天”。
第二天早上6时,小白和胖妹分别在昆山、昆山市沪宁高速路入口、无锡服务区、常州服务区、南京服务区搭车,再往后她们很顺利地搭上了车,经过河南直接到了西安。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好心的司机,有的师傅传授一些搭车经验,还有的师傅留下电话,交代万一不认识路,就打电话问。”小白说。
10月2日16:45,小白惊喜地发了条微博:刚到南京服务区,遇到的一辆陕A车,他去西安!他不让我们搭,我决定一直缠着他!
过了10分钟后,又有一条微博蹦了出来:他答应了!西安我们来了!
就这样一路“求搭”,10月3日23:28,小白和胖妹终于到达西安。
这3天,她们共搭乘3辆私家车,5辆卡车。
抵达西安:
吃小吃游城墙 享受“轻松的闲逛”
对西安这座城市,小白有份特殊的感情。
小白真名汪琼,毕业之后开了两年的服装店,目前在鄞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和她同行的胖妹叫徐梦茵,22岁,在宁波做网络销售。小白说,公共假期出去旅行人太多,票也难买,对西安念念不忘的她跟胖妹一商量,就决定搭车去西安。她俩查了地图后,便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求搭”信息。“3天的时间里,我和胖妹在回民街吃特色小吃,游城墙,很有意思。”小白说,前3天搭车身体比较累,所以没有打算游览西安名胜古迹,小白称这次的旅行为“轻松的闲逛”。
谈起为什么会选择搭车来西安,小白说,大学二年级时,她有段时间心情比较沮丧,趁着放暑假,她就尝试一个人来西安旅行找好友。小白乘火车从宁波到杭州,再换车到西安,本以为会迷路,结果顺利到了目的地,之后就在西安待了半个月。“我爱西安,那次旅行给我的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小白说,其实只要去做并相信自己,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