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晒晒我们的马拉松奖牌
图片新闻
今日霜降 天气更加寒冷
世相漫话
敬请热烈地为好人撑腰
媒体观点
未来三天气温持续下降
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电话及邮箱
本周三参观市图书馆新馆
我市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浓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产1万亿斤粮食,够吃了吗?
□陈仁泽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金秋十月,本是农民最忙的时节,但东北老家的伯父却闲了下来。

  伯父的赋闲并非源自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解放,而是因为与种了20多年的土地彻底告别:镇里修公路要占地,伯父痛快地用家里仅剩的两亩多水田换来了10多万元的补偿金。

  “难道您就不怕将来没粮吃?”

  “我不种地了,其他农民会种,咱们国家每年产那么多粮,怎么会没吃的呢?”对于我的疑问,伯父有些不以为然,“卖地那么多钱,足够买粮吃,我们还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这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眼下像伯父一样放弃种粮的农民不在少数,这是一个让人忧虑的苗头。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粮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八连增”,连续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接连丰收使得经济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但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也滋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很多人认为1万亿斤粮食足够吃的,即便有些波动,也可以靠国际市场弥补,以后不用再为粮食担心了。

  中国人真的端上“铁饭碗”了吗?细细分析,其实不然。

  从国内看,粮食供需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如何调配好这些有限资源,保证粮食稳产增产,挑战不小。与此同时,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财税贡献小等不利因素导致有的地方种粮、抓粮积极性下降,未来粮食供给压力将日渐增大。

  供给增加障碍重重,需求水平却是与日俱增。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每年因此增加的粮食需求约在七八十亿斤。

  国内自足难度大,通过国际市场保饭碗同样靠不住。一方面,国际粮食不够买。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仅5000亿斤左右,不足我国粮食总产的一半。另一方面,关键时刻也买不到。中国在国际市场大量买进粮食,势必导致价格大幅攀升,真到缺粮的时候,也会因出口国调控而难以及时弥补缺口。

  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何时,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站稳1万亿斤新台阶,值得欣喜,但绝不能盲目乐观。粮食生产不进则退。面对“八连增”的好形势,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头脑,继续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供给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坚持政策、科技、投入、市场齐头并进,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地方抓粮有劲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将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