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李燕宾闲暇时间在柜台前整理饮品。 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
2004年至2007年,李燕宾常常奔波在通往饮品店的途中,家境贫寒学费都成问题,这个从修武县走出的农家学子不舍得自己去消费,而是为所在武汉一所高校的社团去谈合作、拉赞助。
2008年秋,李燕宾的大学生涯正式结束,他又开始奔波在通往饮品店的途中,负债累累地开始了在河南理工大学的创业之路,他觉得用“饮品店的操作工”来形容当时的自己比较合适。
2011年秋,27岁的李燕宾依然奔波在通往饮品店的途中,只不过从饮品店的“台前”转到了“幕后”,在河南理工大学经营三家饮品店,还完了数万元外债,如今终于可以偶尔坐下来在自家店里悠然地喝杯热咖啡或冷饮了。
2007年秋到2008年夏的大学四年级,是李燕宾与饮品店“约会”的一个空窗期。在武汉一家“985”高校的二级学院学英语的他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北上南下找与对外贸易相关的工作实习。他花两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找了家私企,但工资低,还与武汉的女友分隔两地。两人商量后,决定自己创业,开饮品店。李燕宾回到焦作考察了河南理工大学市场,武汉经常合作的那家饮品店老板义务为他提供饮品初级配方。于是,李燕宾的“野心”很快膨胀,在河南理工大学开了三家店,还帮助一名合作伙伴在武汉开了一家店。他的梦想是将自创的大学生饮品品牌入驻全国上千所高校,打造成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路人皆知的品牌。
李燕宾说,大学生是一个容易接收、追求新鲜事物的时尚群体,从一杯饮品出发,自创“某某时尚茶咖”,“时尚”的字眼不仅出现在品牌的名字里,他还将其内涵赋予经营之道,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他利用学校餐厅楼梯间的那点方寸之地装点“时尚”门面,仅仅是停留在最表层的时尚。在李燕宾的词典里,“时尚”是用最少的消耗做出最好的品质;“时尚”是能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时尚”是招聘在校生做钟点工;“时尚”是与爱心团体合作以顾客积分换店里的捐助;“时尚”是提供资助以弱势群体需求的实物而非现金流转方式来完成……
李燕宾说,目前最需要、最缺少的是能像他那样理解“时尚”和一杯饮品之间关系的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有高校在校生或者毕业生有创业需求,即使身无分文,只要人合适,他愿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其开饮品店。当然前提是得做他自创的品牌——“某某时尚茶咖”。 (线索提供:韩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