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耀东 王正义
柿子红透了,丰收了。修武县西村乡的农民笑开了颜。
“长岭核桃绵,洼峪柿饼甜,交口好菜园,小南坡苹果圆。”上世纪50年代,修武县就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盛赞西村乡的农业经济。
果然名不虚传。10月21日,记者驱车沿青云大道一路北上,当阳峪村、北洼村、圪料返村、西交口村、小南坡村、长岭村等村庄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坡洼地,到处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八月黄、小火罐、老轿顶、水柿子等各种柿子树漫山遍野,红透了的柿子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
西村乡位于太行山区,历来就有种植、嫁接柿子树的传统。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充沛,柿子获得了百年不遇的大丰收,就连往年不结果的柿子树也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预计今年柿子产量是往年的3倍。
在北洼村村口一家小超市门前,记者与该村村民赵峰和他的妻子李克梅攀谈起来。夫妻俩开了个小超市,家庭收入还算不错。说起今年的柿子收成,红光满面的赵峰便滔滔不绝:“现在既要忙麦播,又要摘柿子,忙得不可开交。”说话间,赵峰特意将记者领到了小超市的后院。不看不知道,一看令记者惊喜万分。紧挨河谷的后院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小白菜、辣椒郁郁葱葱,五六棵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煞是喜人。其妻子边卖小商品边让记者品尝烘柿子。尝一口,沁人心脾。
今年赵峰种植的20余棵柿子树能产1500公斤柿子,除了卖烘柿子外,还可加工制作柿饼100多公斤。春节前后,柿饼每公斤能卖到16元。
像赵峰这样的家庭在西村乡比比皆是。
在北洼村后山坡上,今年68岁的李克定老人和老板搬着梯子在摘柿子。实在是太多了,摘都摘不完。没有劳力的家庭,索性放弃了采摘,任由柿子在树上自生自灭。
烘柿子也好,柿饼也好,都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可柿饼加工制作起来既费时又费力,采收选料、清洗削皮、日晒压捏、捏晒整形、定型捂霜,反反复复需要两个多月,直至捂出柿霜。现在很多家庭都不愿意再从事这样的传统加工制作了。
在和北洼村乡亲们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山区农民盼望着集柿子采摘、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诞生。
本栏图片由本报记者赵耀东、王正义 ,本报通讯员崔红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