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今冬集中供热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图片新闻
周三参观市图书馆新馆
第一代身份证拟于
2013年1月1日起停用
红彤彤的柿子丰收了
自制药酒要慎用
我市将加强处方和医嘱点评管理
学生火车票优惠卡将“实名”
每生每学年4次优惠
商家同意免费更换爆裂玻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彤彤的柿子丰收了

  ↑柿子红透了,不摘太可惜了,李克定老人站在梯子上艰难地摘柿子。
  ↓赵峰在自家的后院喜摘柿子。
  ←在山坡上,卢桂荣老人和外甥往家搬运刚刚采摘的柿子。
  ←赵民在自制的去皮机前削柿子皮。目前柿子皮没有什么大用场,只好用来喂猪。
  ←柿子去皮后要进行反复的晾晒,李春清不厌其烦地每日重复着这种劳动。
  ←周炳午在晾晒柿饼,这样通风晾晒的效果会更好。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赵耀东 王正义

  柿子红透了,丰收了。修武县西村乡的农民笑开了颜。

  “长岭核桃绵,洼峪柿饼甜,交口好菜园,小南坡苹果圆。”上世纪50年代,修武县就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盛赞西村乡的农业经济。

  果然名不虚传。10月21日,记者驱车沿青云大道一路北上,当阳峪村、北洼村、圪料返村、西交口村、小南坡村、长岭村等村庄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坡洼地,到处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八月黄、小火罐、老轿顶、水柿子等各种柿子树漫山遍野,红透了的柿子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

  西村乡位于太行山区,历来就有种植、嫁接柿子树的传统。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充沛,柿子获得了百年不遇的大丰收,就连往年不结果的柿子树也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预计今年柿子产量是往年的3倍。

  在北洼村村口一家小超市门前,记者与该村村民赵峰和他的妻子李克梅攀谈起来。夫妻俩开了个小超市,家庭收入还算不错。说起今年的柿子收成,红光满面的赵峰便滔滔不绝:“现在既要忙麦播,又要摘柿子,忙得不可开交。”说话间,赵峰特意将记者领到了小超市的后院。不看不知道,一看令记者惊喜万分。紧挨河谷的后院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小白菜、辣椒郁郁葱葱,五六棵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煞是喜人。其妻子边卖小商品边让记者品尝烘柿子。尝一口,沁人心脾。

  今年赵峰种植的20余棵柿子树能产1500公斤柿子,除了卖烘柿子外,还可加工制作柿饼100多公斤。春节前后,柿饼每公斤能卖到16元。

  像赵峰这样的家庭在西村乡比比皆是。

  在北洼村后山坡上,今年68岁的李克定老人和老板搬着梯子在摘柿子。实在是太多了,摘都摘不完。没有劳力的家庭,索性放弃了采摘,任由柿子在树上自生自灭。

  烘柿子也好,柿饼也好,都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可柿饼加工制作起来既费时又费力,采收选料、清洗削皮、日晒压捏、捏晒整形、定型捂霜,反反复复需要两个多月,直至捂出柿霜。现在很多家庭都不愿意再从事这样的传统加工制作了。

  在和北洼村乡亲们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山区农民盼望着集柿子采摘、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诞生。

  本栏图片由本报记者赵耀东、王正义 ,本报通讯员崔红星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