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武陟:“四个到位”保障食品安全
武陟是全省食品安全先进县,也是全市人口大县、农业大县,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年年初以来,该县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下猛药、出重拳,严查重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8月份以来,该县开展了“食品安全进万家”宣传教育活动,处理了12起食品安全群众举报,端掉了1个制假酒黑窝点和3个非法生产麻辣食品作坊,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9名。
保障到位。县政府专门调整充实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力量,由政府常务副县长秦迎军任食安委主任,5位副县长任食安委副主任;成立食安办,明确了一名主任和一名专职副主任,编制6人;下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经费80万元,工作经费30万元,为保障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宣传到位。9月16日~22日,县食安办组织卫生、农业、畜牧、食品药品监管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宣讲团,到14个乡镇政府,对乡镇食安办人员,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培训1500人次,发放《食品安全读本》3000余册。
整治到位。一是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整治行动,组织相关警种及基层派出所,广泛排查涉及“四黑四害”的案件线索,严查重处各类案件,打掉了3个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二是开展双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检查食品生产厂家、商店、小作坊、饭店等2352家,送检样酒5份。三是开展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持证情况专项检查,对各超市、学校食堂等场所餐饮服务许可证以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情况进行了检查,对3所学校未按规定进行食品留样、未办理健康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四是开展小辣条等黑作坊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公安、工商、质监部门以及有关乡镇开展综合执法,将流窜到该县的3家无证生产麻辣小食品的黑作坊依法取缔,没收问题产品171件、包装袋3件、机器设备5台。
惩处到位。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做到了快速反应、快速处置。一是打掉了1个生产假酒黑窝点。9月5日,县公安局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人销售假冒山西杏花村汾酒后,追根溯源,查实假冒山西杏花村汾酒为山阳区某村一民宅生产,迅速组织警力进行查处,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查封了用于制造假酒的封盖机、洗刷机、灌装机等设备,缴获假冒山西汾酒800余件,制假散酒4000余公斤。二是处理了焦作市中兴实业有限公司加工面筋举报。9月7日,接到市食安办转来群众举报该公司加工面筋后,县政府领导当即做出批示,责成有关部门迅速查处。经调查取证,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工业用途,未进入食品行业使用。三是处理了某超市生鲜羊肉卷质量问题。9月18日,县食安办接到一名消费者举报,反映该县某超市所销售的生鲜羊肉卷出现质量问题,食安办及时通知工商部门介入调查,对超市未索证索票购进的羊肉卷依法进行了处理,收缴处置了问题产品,赔偿了消费者损失,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武陟县食安办组织食品安全宣传车下乡宣传。
山阳:标本兼治巩固和提升
食品安全监管成果
山阳区是我市首批获得“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城区之一。该区认真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职责,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不断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的同时,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特别是今年8月份以来,该区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促进了辖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重点治标,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一是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张贴国务院九部门《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7000份,宣传标语、条幅200余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了食品添加剂销售、使用台账,共立案查处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餐饮单位4家,罚款1万元。二是开展了调味面制食品、假冒伪劣饮料、假冒沙琪玛等专项整治。共排查出未取得合法经营资格资质的单位20家,取缔无证经营食品摊点62个,规范食品摊点109个,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42份,暂扣涉嫌假劣调味面制食品牛板筋、大面筋等175袋。三是部署开展了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管理专项整治。督促经营者食用油购销台账、进货查验登记和索证索票等行为,指导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及流向登记台账,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非法提炼加工地沟油等违法行为。
着力治本,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推行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区政府设立了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基金,公布了区食安办和各监管部门的举报电话,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现已受理群众举报4起,查实并处理到位3起,近期将兑现奖励。二是实行了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备案审查制度。公布了经营单位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录,在全区餐饮单位强化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目前已在该区300余家饭店推行了食品添加剂申报备案制度。辖区内20家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单位,将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并将食品添加剂“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人保存)制度落实到位。三是推行了学校食堂定点采购供应制度。为从源头上严把学校食堂食品质量安全关,参照市教育部门的招标结果,该区教育部门确定了6家面粉、肉类、大米、食用油、调味料等企业为定点采购单位,在该区学校、幼儿园实行了定点集中采购制度,保证了学校饮食安全。四是实行了问题单位负责人约谈制度。为增强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实行违法违规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约谈制度,对辖区内15家餐饮单位下发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约谈通知书》,通报违法违规事实,提出整改的内容和期限,监督其整改到位。近期我市某商务酒店有限公司使用超过保质期食品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执法部门在掌握其违法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采取约谈方式,对当事人批评教育,并依法处罚4000元,严厉惩处了违法违规行为,增强了企业责任意识。
解放:强化监管机制 保障食品安全
解放区是焦作市的中心城区,今年年初以来,不断强化工作措施,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保障了辖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健全工作机制。2011年4月,成立了解放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领导。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街道办事处与社区(村)、各监管部门与食品经营户也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一是建立制度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解放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解放区食品安全举报制度》、《解放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建立宣传教育机制。认真制订宣传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等宣传活动,并召开食品安全协管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农村厨师培训会。共悬挂横幅1000余条,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手册1万余册、食品安全宣传单2万余份,报纸报道10余次,设立固定公益广告牌38块,张贴食品安全有奖举报通告1500份、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7000份。三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制订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社会评估工作方案,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上半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共抽取食品样品23个品种186个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4.1%;下半年风险评估样品抽检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检验检测。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区政府加大工作经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经费和食品安全协管员补助经费投入力度,已拨付食品安全各项工作经费264.7万元,并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资金10万元。
深化专项整治。一是组织开展节日期间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行动。重要节日期间,区政府主管副区长带领相关监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各监管部门根据节日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学校周边等区域的食品生产经营监管,特别是加大对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食品店的监督检查和监测检测力度。二是深入开展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以城乡接合部为重点区域,全面排查非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对餐饮门店及学校、托幼机构集体食堂等单位的食用油采购登记和索证索票,潲水的收集运输、销售使用情况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流通环节食用油索证索票和登记备案、销售记录等制度。三是严厉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认真制订专项整治方案,迅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2011年5月5日,根据群众举报,区食安办迅速组织质监、公安、工商等部门对辖区王褚街道某皮肚加工点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对现场查获的175公斤皮肚成品及涉嫌的违法添加物依法进行了查封和扣押,该案件于5月6日移交公安部门进行立案查处。
修武:重监管 强落实
全面开展食品安全工作
今年年初以来,修武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宣传教育,有力保障了全县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制度保障。制定食品安全例会工作制度、食品安全宣传制度、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制度等各项制度,下发食品安全工作文件36个,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加强监管。一是源头治理。已建立3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42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证书。建立8个蔬菜、食用菌检测点,上半年,抽检农产品195批次,合格率在98%以上,各个基地自检农产品290批次,自检合格率99%以上。二是生产环节监管。编制了食品生产企业、企业负责人、原材料采购人员、生产配料人员等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状,面对面与企业相关人员签订承诺书,增强企业人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三是流通环节监管。建立专管员日巡查、工商所周巡查和县局月督察三级巡查机制;严格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创新开展 “一票通”溯源监管,实现食品可追溯管理。四是餐饮消费环节监管。通过开展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餐具消毒质量和卫生设施建设、餐饮单位进货索票索证制度建设、增加日常监督抽检频次等,规范餐饮单位服务行为。
着力整治。一是开展肉制品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565人次,检查肉制品经营户1365户次,取缔无照经营2户,为符合条件的40 家肉品经营户发放了营业执照,并对2批次的肉制品进行了抽样送检,确保了该县流通环节肉制品消费安全。二是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出动执法人员1629人次、车辆156车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48家、食品经营户1444户次、餐饮单位273家,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户1户。三是开展食用油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151人次,检查食用油经营户268家次,抽取4户4个食用油样品送县质检中心进行检测。四是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出动执法人员22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清理整顿农资经营门店83家,取缔农药与百货混杂经营3处。
严厉惩处。9月21日,接群众举报修武县郇封镇小文案村北地一家塑料瓶加工点,经调查取证,该加工点现场提供不出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该局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对正在使用的设备、85个成品瓶及2300个瓶坯进行了查封。10月18日,县公安局经侦、治安、网监联手,迅速出击,在修武县周庄乡洼村捣毁一个网上侵犯“好想你”商标的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当场查获电脑3台,假冒“好想你”散装枣片20余公斤、商标包装袋9000余个、脱酸素剂3900包、包装箱568个、合格证若干,用于生产包装枣片的封口机1台、二氧化碳激光打标机1台。
沁阳:确保食品安全 打出“组合拳”
沁阳市将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效率协作、高水平监管、高效率服务,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20余次,出动人员2.5万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4000余家次,查处不合格食品1200公斤、添加剂184公斤、不合格肉品4300公斤,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0余起。
夯实工作基础。今年年初以来,该市政府先后10多次组织召开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调整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各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8月17日在焦作市率先成立了沁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做到了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四落实。在全市13个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食品安全办公室,并在全市307个行政村指派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市、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为农业、畜牧部门公开招聘34名事业全供人员,充实执法队伍。该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办公经费25万元,抽检经费100万元。实行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制、“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加强督导检查。一是沁阳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就该市“食品安全整顿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市政府领导、政府督查室、食安办开展分级督察,确保重大节日和重要环节食品安全;三是制定了《沁阳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实施细则》,下发了《沁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的通告》,设立10万元有奖举报专项经费,加强了社会监督,根据群众举报,对“冰淇淋脆筒”加工点使用不合格添加剂生产冰淇淋脆桶、某中学门口食品流动摊贩销售不合格小食品等6起举报进行了查处。
严查安全隐患。组织相关单位对肉、面、油、酱油、醋、奶制品、酒7大类食品进行了抽检,共抽检420个批次,检测合格385个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1.7%。先后组织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畜牧等部门开展了10次综合联合执法检查行动,检查各类企业25家次,发现并排除各类隐患13起。重点对沁阳市大通实业有限公司、鑫诚废油脂收集处收集利用餐厨废弃物提炼加工脂肪酸甲脂企业进行了跟踪检查,确保其产品不流向餐桌。今年8月,该市工商局检查发现郭某于2011年4月26日从沁阳市某处购进开封市一食品酿造厂生产的“草菇老抽王酱油”11件、“红烧酱油老抽王”15件、白醋15件,经检测为不合格食品,依据有关规定,罚款2485元。
2011年10月,沁阳市查处一面包加工黑窝点。
新区:“三化”统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焦作新区是201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我市经济社会战略规划的重要区域。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原则,实施食品安全工作“三化”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制度体系建设系统化。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管委会主任杜宇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焦作新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设立了新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了人员编制;成立了新区农牧产品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畜牧兽医执法大队等4个机构,新招聘高素质大学本科生10人,有力地充实了执法力量。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新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联合执法工作制度、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为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完善投诉举报网络。通过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站、在各行政村设立举报联系点等方式,随时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拨付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资金10余万元,保障了全区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安全主体意识全员化。一是强化舆论监督。今年年初以来,共在《焦作日报》发表食品安全信息13篇,新区快讯登载信息21篇,编发食品安全工作信息20期,在新区网站上报道食品安全动态73篇,通过表扬先进、曝光落后,扩大了社会影响。二是深化各类主体活动。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进市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楼院”等活动,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三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意识。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签订食品安全相关责任书或承诺保证书;另一方面利用召开座谈会、集中培训、推行“食品安全示范店”等形式,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诚信教育,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安全整顿全程化。今年年初以来,在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中,该区共出动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车辆2000余台次,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5万余家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监管,开展各类联合执法整治或案件查处10余次,办结群众举报投诉及市食安办批转举报2起,重点查处了北李万村面包加工点未经许可从事面包加工案件。在开展黑窝点排查中发现北李万村一无证生产加工面包加工点,10月15日上午,区食安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20余人组成联合执法组,对该作坊进行了依法查处,扣押红外线食品烘炉2台、自动压面机1台、揉面压皮机1台、螺旋式和面机1台、面包加工台3个、晾凉架9个、托盘300余个以及未使用的面包包装袋9种1万余个,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
新区组织对超市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孟州:保障食品安全 构建和谐孟州
孟州市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重视“三抓三建”工作,把民生放在心上,把安全监管抓在手上。
抓机制建设,建过硬队伍。一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孟州市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二是食品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该市把责任目标列入政府目标体系,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该市完善以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监管为主,农村协管员、信息员等社会监督为辅的农村监管体系。
抓宣传教育,建良好环境。孟州市各乡镇办事处、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展出版面等方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设宣传食品安全专栏,大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食品安全知识、综合监督等内容,向社会公布我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举报电话,设立假劣食品举报信箱。各职能部门结合实际,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大力开展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培训工作,共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万余册,培训管理和监管人员200余期1.5万余人次,印制宣传标语200余条,散发宣传资料8万余份,张贴公告3.8万余份,咨询5万余人。
抓案件查处,建放心市场。该市农业局抓源头,强化投入品监管,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大对上市前农产品的检测力度。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农业局共抽检45个品种623个样品,合格率100%。该市畜牧局严把禽畜出栏抽检关、屠宰监督关、出境检疫关,严防问题畜禽流入市场。该市工商局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监督指导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一票通”、销货清单等制度,今年年初以来共取缔无照食品经营摊点36个,查处各类食品案件76起,罚款10万余元。该市质监局加强许可证年审和日常巡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大监督抽检力度,掌握食品质量动态,今年年初以来共立案24起,涉案货值8万余元,罚款18万余元。该市卫生局严把餐饮服务许可准入关,加强餐饮业“明厨亮灶”建设和食品原料索证索票专项检查,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对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该市没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开展卫生许可证、企业和建筑工地食堂、无证饮食摊点、餐饮业餐具消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8家,停业整顿12家,立案查处28家。该市商务局对定点屠宰厂进行驻厂监督,对私屠滥宰疑似区域进行排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
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共查处违法案件150余起,停业整顿34家,限期整改370余家,取缔40余户,捣毁私屠滥宰黑窝点2个,销毁不合格肉品1400余公斤,销毁假冒伪劣食品价值50余万元,罚款40余万元。在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中,孟州市工商局对某超市经销的云峰牌腐竹进行抽样检查,经检验,该产品中含有禁止添加的非食品添加剂吊白块,该批产品总货值为245元。该局对当事人作出处罚,没收违法所得25元,没收含有吊白块的云峰牌腐竹19袋,罚款1万元。
孟州市组织对中秋节月饼市场进行检查。
温县组织学校举办食品安全宣传讲座。
温县:抓措施 促整治 严惩不法行为
温县的太极拳文化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山药、调味品等更具地方特色,保障食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温县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受理食品安全举报投诉14起,认真组织查处,严惩不法行为。
工作措施不断完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该县领导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17次,县人大常委会组成4个检查组对各部门《食品安全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督促整改到位。二是建立三级监管网络。县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各乡镇政府成立了食品安全办公室,落实县政府对全县食品安全负总责、各乡镇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乡镇、村明确协管员25名、信息员267名。三是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该县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管理体系,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强化监管绩效考核。四是落实督察督办机制。对上级安排、领导批示、媒体曝光、社会关注等食品安全问题,县食安办组织乡镇、部门进行明察暗访和专项督察15次,建立工作台账,并全部跟踪整改到位。五是实行节日视察市场机制。以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节日为重点,以节日热销食品为切入点,开展食品企业视察10次。六是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活动。6月份,该县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设立咨询台10个,制作版面20块,悬挂横幅380条,抽调9辆车到10个乡镇巡回宣传,散发宣传材料5.5万份,制作《聚焦》栏目2期,在《今日温县》开辟专栏4期,开展学校专题教育30次,召开从业人员培训会6次。
整治工作不断深入。今年年初以来,温县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20余项。一是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该县对89家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企业进行登记备案,对生产的香精产品批批送检塑化剂,抽取蔬菜、山药、婴幼儿配方乳粉、肉制品等2730批次,蔬菜合格率99.9%,1个批次腐竹不合格。二是开展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经过排查,温县有使用泔水喂猪户7家,泔水均经过高温煮熟后喂猪。抽检大豆油3个批次,结果全部合格。三是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整治工作。该县查处各类食品案件36起,罚没入库12.6万元。县食安办组织捣毁无证照生产加工烩面片1个、月饼加工窝点1个、生猪私屠滥宰窝点2个。四是开展其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该县开展调味面制食品、沙琪玛等焙烤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查扣13个品种的不合格调味面制品7487袋,下架封存问题沙琪玛408块。
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在日常监督抽检中,检查人员发现温县某公司经销的云峰牌腐竹含吊白块、硼酸,工商部门迅速开展排查和张贴公示,对该公司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2011年6月10日,接群众举报,番田镇大吴村有人在家加工裱花托,且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该县质监部门立即组织执法人员进行调查。该加工处生产的裱花托产品合格证上标注厂名为“孟州惠颖食品厂”,产品合格证是通过中间人介绍从不干的厂家购买的,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33件,处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50%的罚款9975元。
博爱:食品安全监管强机制
抓宣传 出重拳
博爱县作为河南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县,在食品安全机制建设、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食品安全宣传方面下狠工夫、大力气,真抓实干,切实保障群众食品安全,全县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强化机制。一是县政府及时调整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主任,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设了博爱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编制6人。二是建立完善了《博爱县食品安全委员工作规则》、《博爱县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博爱县食品安全工作定点督导联系责任制度》等制度。三是建立了食品安全三级协管网络,建成覆盖辖区10个乡镇的266名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形成了“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块管到边、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协调机制。
重视宣传。一是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通过电视、宣传车、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加强日常宣传,今年年初以来共出动宣传车219台次,悬挂宣传横幅、标语500余条,展出宣传版面10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39110份,受教育人数5万人次;二是加大协管员、信息员培训力度,组织工商、卫生、农业、畜牧等执法人员对辖区6个乡镇170名协管员、信息员进行了培训; 三是在全县所有村街及食品种养殖、生产、经营、餐饮服务单位醒目位置张贴《关于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公告》和《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公告》10000余份;四是在县电视台黄金时间连续一个月播放《关于奖励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通告》,并公布了举报电话。
打出重拳。一是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年初以来,该县共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15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73家,检查食品经营户817户,监督检查餐饮服务单位638户;对11家小麦粉生产企业的22个批次产品进行了抽查,对全县近40家“放心粮油进农村”门店进行抽样检验,对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所销售的蔬菜、水产品进行拉网式检查抽检,共抽检208个蔬菜样品,合格率96.2%;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23起,集中销毁价值3万余元假冒伪劣商品。二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该县食安办先后组织协调质监、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查处了金城乡无证照生产豆腐串、南庄村涉嫌生产地沟油、泗沟村无证照生产米线、面包房加工点无生产许可证私自生产、白条鸡加工黑窝点等11起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特别是针对有群众举报金城乡西良仕村6组有人用老油炸豆腐串,该县食安办及时组织金城乡政府、县质监局对该加工点进行查处。该加工点以豆腐为原料经过切割串成串在油锅中油炸成型,属无照无证经营,现场没有发现成品,只有加工用的老油15千克左右,有关职能部门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当场取缔了该加工点,撤除了生产设备, 销毁了生产用油,有效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障了群众饮食安全。
博爱县组织对调味品市场进行专项检查。
马村:四项措施
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马村区位于焦作东郊,地处城乡接合部,厂矿众多,人员复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为保证辖区居民的食品安全,马村区采取四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取得了显著成效,顺利通过了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区验收。
强保障。该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常务副区长王家鹏任食安委主任,5位副区长任食安委副主任;成立食安办,编制4人;下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经费5万元、工作经费10万元;完善了马村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马村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马村区食品安全工作督察制度和马村区食品安全年度考核制度(将食品安全作为一票否决,列入各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中),从制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推进。
抓重点。该区根据实际情况,以街道办事处、厂矿等餐饮业集中地为重点区域,以小餐馆、火锅店、农村群体性聚餐和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工地食堂等集体食堂为重点单位,以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粮食、食用油、肉类、乳制品、豆制品等为重点对象,对全区学校、厂矿的内部食堂等重点单位进行了摸底排查和规范管理,确保监管无死角、无漏洞。
严监管。一是开设24小时值班电话,受理食品安全举报。8月份以来,该区已受理举报投诉5起,均已落实处理;取缔无证食品生产小作坊1家,取缔无证商店3家,整改商店1家。9月16日,该区食安办协调组织质监、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举报线索对区城管局家属楼后一无证加工擀面皮小作坊进行了查处,并予以取缔,举报奖励已准备发放。二是落实各项专项整治。8月份以来,该区开展中秋国庆双节、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学校周边商店等5次专项整治活动,出动工作人员1100余人次、车辆260车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175户次,取缔无证经营户7户,整改经营户84户,查扣各类问题食品货值2000余元,有效地净化了该区食品安全环境。
勤宣传。该区通过展览、发放宣传资料、培训等形式,向辖区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自6月份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以来,该区各监管部门与街道办事处相继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区食安办联合各监管部门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进行巡回宣传,并为食品生产、销售从业人员开设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550人次,同时与餐饮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公开承诺书》200余份,增强了辖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与食品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意识。
中站:五项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今年年初以来,中站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积极构建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监管网络,狠抓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四个环节,全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健全组织。2011年4月,区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常务副区长任主任,分管农业、工商、卫生的副区长及中站派出所长任副主任;8月份,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核定5名编制,抽调了3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设备,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摸清底数。该区食安办成立后,立即对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四个环节进行了摸底调查,将食品经营单位的地址、负责人、经营范围、规模等逐一登记备案,建立了电子及纸质档案,进一步澄清了底数,明确界定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
健全制度。该区先后制定了中站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中站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明确了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村、社区),监管部门谁发证、谁负责的监管方案,把监管责任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
严格监管。今年年初以来,该区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门店286家,打击处理黑窝点3处,没收、销毁假冒伪劣食品1000余公斤,罚款3000元。6月2日下午,该区食安办接到店后村黄侍郎口有一生产拉皮黑加工点的电话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到该村突击检查,发现该点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尚未办理完毕,未发现其生产活动,但在该加工点门口的面包车内发现名称为博爱县一食品加工厂生产的成品拉皮,执法人员对面包车内的4000余袋拉皮采取了暂控措施,要求其提供相关手续,但当事人未能提供有效手续,执法部门依法没收、销毁,并罚款3000元,有力地打击了无证生产行为,维护了辖区群众的饮食安全。
加大宣传。一是由各办事处及各职能部门在许衡广场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展出宣传版面、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食品安全知识等内容。二是区食安办制作食品安全录音带,组织两辆巡回宣传车在全区主城区和各办事处进行巡回播放。三是向全区干部工人发送食品安全手机短信。此次宣传活动,共出动宣传车辆2台次,悬挂横幅4条,展出宣传版面20块,设立咨询台4处,发放宣传手册100本,发放宣传彩页5000份,接受咨询200人次,发送手机短信2000条。通过宣传,该区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