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崔清礼 / 诗 篇
城 树 心 语
两次见舒乙先生
远方的梦
乡村之夜
走向成功的季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家卿\记忆深处
两次见舒乙先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上大学读中文专业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不衰的兴趣。当我得知国家要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消息后,感到非常兴奋,并热切地关注着它的进展。舒乙先生从最初的筹建者到后来成为文学馆馆长,他的名字以文学馆建馆者与守护者兼备的身份与现代文学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也因此和他见了两次面。

  2001年11月14日,我趁到京出差之际,专门拜访了这座心中向往已久的现代文学宝藏的殿堂,参观时无意中见到了舒乙先生,并和他交谈了一番。

  首次见面,除了咨询一些现代文学馆的相关问题外,我还问到,老舍先生给他取名“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他笑着讲,他姐出生于济南,叫舒济。繁体“济”字很难写难认。他说着,还专门把繁体“濟”写到纸上让我看。后来,他父母接受了这次教训,决定给他取个简单易写易认的字。他出生那年是农历乙亥年,又是家中第二个孩子,就取名为“乙”。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那次谈话,他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巴老的渊源关系,讲了许多巴金为建立这个文学馆所作的贡献,一点也没有提及他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他讲的话很多,让我至今难忘的,是他关于文学馆的收藏标准和历史功用的那段话。他说,现代文学馆是现代文学史料的收藏地。现代文学史中,不仅文学流派繁多,而且派别阵营也很分明,许多作家的作品和资料从政治观点立场看是完全对立的,甚至它们的正误早有历史定论。现代文学馆可以说是当年进步文学、革命文学阵营的传承者建立的,比如巴老既是现代文学史进步阵营中一个伟大作家,又可以说是现代文学馆之父。但是,现代文学馆收藏作品史料的标准却没有门户之见,它不分敌我,从研究保存原始史料出发,来对待不同立场观点的作家和作品,可谓什么人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当年水火不容、怒目而视、不共戴天的作家们,现在他们的作品却在此共聚一堂,和平相处。作为历史人物,那些作家无论对与错、进步与反动,在这里都有自己一席之地。只有采取这个兼收并蓄的标准,后人才能从广泛深刻的对比研究中,搞清史实,总结出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文学馆的收藏才能对科学地研究文学、繁荣文学起到历史借鉴作用。这段话讲得的确很有见地,深刻准确地体现了巴金先生倡议建馆的高瞻远瞩。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是大家之后,能诗能文能画,是个现代文化名人。这次与他交谈,不仅感受到他谦和实在,而且也感受到他有着不俗的思想见解。

  在我离开前,舒乙赠送我一本他签名的新著《我的“第一眼”》。临别时,他将我送之门外,告诉我,再过10天就是巴老的98岁华诞,馆里将举办以巴老为主题的文学系列活动,届时欢迎我来参加。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相会。

  时隔两年之后,2003年11月11日,我在文学馆再次见到了舒乙。那次是我看到现代文学馆征集作家书信手稿的消息。因为我手头有一封萧乾先生1989年给我写的长达三页的书信,到北京出差时顺便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因此事,舒乙亲自颁我一份设计精致的入藏证书,还赠我一座上刻有“捐赠纪念”的水晶雕塑。

  那天我们刚进文学馆不久,恰逢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携女儿邓楠一行去参观。当他在得知贵宾突然到访的消息后对我说:“走,我们去迎接一下。”见到贵宾时,他微笑着迎上前去,讲了几句嘘寒问暖的话后,问明客人的意图,就直接引领他们到展览室,自己做起讲解员。他摘要自述,兼顾客人的提问,态度热情大方。我跟在一边听着看着。他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音量适中,语调从容,听起来清晰悦耳;他讲解的内容,词语详略得当,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讲解中,他信手拈来一些典故和细节穿插其中,把史实和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客人听得频频点头称许。参观完毕,客人要离开,他与客人含笑道别,送客人出门上车后,就领我们回去了。舒乙接待卓琳一行,言语亲切平和,没有赞夸失度的词语,没有低眉过谦的举止,就像接待父辈的老友和平辈的朋友,一切都显得自然随意。我自始至终目睹了这个过程,感到他待人的热情和真诚是内心的坦然流露。他对贵宾的尊重不是表现在谦卑的词语和动作上,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职业技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用最通俗简练的语言把贵宾最想知道的知识和问题讲述得丰富完整,让尊者感到由衷的满意。这实质是更高层次的尊重,同那些把工夫做在“诗”外的人有着质的区别。前后对比,我感到他接待这些贵宾,同接待我们这些学识地位都不如他的人,形式上有区别,但是他的亲切随和真诚却没有什么不同。由此我也联想到,一些地方干部在接待客人时,总想借助“诗”外的工夫来弥补“诗”内工夫不足。对下级客人,自尊过度,“谱”摆得很大;对上级领导,又显得谦卑过度,有点像电影上小太监见皇帝的情景。总之,让人看了感到不舒服不自然,“做”的成分太明显了。这次见舒乙,我看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大家气度接人待物的范例。当然,他这样的做派是内心真诚坦荡又富有学识的人才能做出的,没有这样综合素质的人,是学不来的。

  送别贵宾,舒乙又赠我一本他的著作《我的风筝》。在文学馆门前,我们还照了个合影。照片上的舒乙平和自然,微笑的面容上显示出真诚的神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