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庄镇,卜子夏故里,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拥有制鞋、铜加工、锻造、造纸、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万亩西瓜和冬瓜基地、四大怀药基地、商品粮基地和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等是这里一道道亮丽的农业风景线。
上世纪90年代,因造纸业、制鞋业蓬勃发展,黄庄镇被誉为全县最具实力乡镇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乡镇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黄庄镇的发展步伐一度缓慢。
(二)思路决定出路。“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成为黄庄镇党委、镇政府的共识,他们决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工业铸强镇。该镇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强镇富民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制定激励措施,转变招商理念;一方面扶重育强,对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和行业完善投入机制,实施技术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创名镇。该镇积极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逐步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和实施力度,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稳定促和谐。该镇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及时汇总、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成立社会法庭解决民事纠纷,构建“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和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了全镇大局的和谐稳定。
全力保民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有线电视安装、养老、计划生育抚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乡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疫病防控……镇党委、镇政府项项倾力而为。
(三)铿锵走过“十一五”,黄庄镇人民用心智和汗水换来累累硕果:全镇新上工业项目53个,有效利用外来资金14.9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0家,达到24家,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同时,蚰蜒河综合整治、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广利引水渠、引沁灌区改造、土地整理等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土地流转面积1.1万亩,成立专业合作社63家,土地产能得以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四)市、县党代会指明的发展方向、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使该镇党委、镇政府感觉压力倍增。总结过去的经验,查找目前的差距,上下热议发展之后,黄庄镇的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和社会运行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和支柱性企业、缺乏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镇和村干部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这一系列问题制约了黄庄镇的长足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全镇上下同心赶超,合力发展,一定能在‘十二五’的发展史上再有新作为。”进一步理清思路后,黄庄镇人民信心满怀。
(五)同心同德,创先争优聚民心。以深化“我的岗位与温县发展”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建学习型机关;以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奖惩机制为重点,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六)同心协力,持之以恒抓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抓好项目储备。强力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成立招商引资代办站,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前期引荐工作;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以企招商,鼓励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强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同心同向,营造发展好氛围。坚持发展与稳定并举,打造和谐稳定品牌。整合社会法庭和信访稳定调解员资源,协助处理好矛盾纠纷。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机制,完善领导接访制度和不稳定因素领导包案机制,确保全镇大局稳定。
(八)同心做强,多轮驱动抓农业。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规划出万亩高产方、千亩示范方和百亩攻关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大农业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推进力度,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现“双赢”;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九)同系民生,建设和谐新黄庄。加快小城镇供排水项目建设,一如既往地抓好养老、新农合、计划生育家庭扶助等社会保障工作,并积极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等项工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机遇,千载难逢;新使命,千山万水。从“十一五”的“极不平凡”中走来,向“十二五”的“重大机遇”驶去,黄庄镇跨越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唯有同心同德,同向同力,才能继续创造属于黄庄镇的荣耀,谱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