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王向阳
10月29日下午,记者在武陟县电业局采访时,听说北郭变电站要连夜加班施工,便决定去一探究竟。
21时05分,记者来到位于武陟县北郭乡贾作村的35千伏北郭变电站附近,看见不远处灯火辉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借着手电灯光,记者踏进一片还没来得及耕种的农田,右手边几道车辆碾轧的深沟告诉记者,这里不好走。当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施工地点时,只见在电力应急灯、吊车灯、挖掘机灯的照射下,覃源电力有限公司线路分公司的近40名施工人员正在组装铁塔,架设线路。“这个工程是35千伏原北线改造,任务是将原有电杆更换为铁塔。今天组装的铁塔有22米高、近10吨的钢材,需要坚固螺栓近5000条。为了保证线路早日恢复供电,早上不到5时大家就开始上班,早饭和午饭都是在工地吃的。”施工负责人邢涛说。
22时15分,盒饭送来,满头汗水、忙碌了七八个小时没休息的施工人员这才有了片刻清闲。脱下满是灰尘的手套,拍去手上的浮灰,大家拿着馒头,端着饭盒,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本来计划加个班到21时前干完再吃饭,现在地软、塔高,影响进度,只能得老晌了。”看着大家一脸的疲惫,邢涛感觉很不好意思。
趁着吃饭时间,记者采访了几名一直在铁塔上作业的人员。施工人员任玉卫说:“从6时上到铁塔上,除下三顿饭能在地上坐一会儿,其他时间脚都没挨过地。时间一长腿脚都麻木了,好歹整天爬高上低的,早都习惯了。”
22时30分,简单吃过饭,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8名在铁塔上作业的人员系好安全带,挎上工具包,不到两分钟就相继爬到了铁塔的最高处。吊车的轰鸣声、施工人员的呐喊声不时打破夜空的宁静,深秋夜里的寒冷令记者瑟瑟发抖,可施工人员却个个汗流浃背。
时针指向23时,见还没有完工的迹象,记者问正在指挥的线路公司经理姚小巧为什么不等到明天继续干,她说:“这条线路是35千伏北郭变电站的主电源,施工期间整个变电站都停运。为了不影响企业和群众用电,我们从邻近的110千伏虹桥变电站引来一条10千伏线路,返送到北郭变电站10千伏母线上,但这种供电方式存在供电能力有限、可靠性低等问题,只能应急,长时间还得依靠35千伏主电源,这也是我们为啥要连夜施工恢复送电的原因。大多数的线路施工,我们都是这样干的,这叫‘零点行动’。”
30日1时43分,工程完工,记者注意到很少走动的邢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问其原因,他说:“前几天施工时,有条线路有近8公里长,从勘测、运杆、电杆焊接、立杆到安装金具、放线,每天都要在田间来回走十几趟,腿累得受不了。”
2时18分,记者和施工人员一同离开工地。邢涛告诉记者,天太晚了,他要和一些离家较远的人员到办公室里打地铺,几个人挤在一块暖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