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朱元璋南争北战打天下的时候就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发过感慨,天下如此之大,将来我一定让我的儿孙划藩为王,共同保家护国。朱元璋这一美好的愿望带给大明江山以及后代的是福是祸?且往下看。 话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终年71岁。可是朱元璋死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嫡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孙子而不是儿子呢? 这话得从头说起,朱元璋在世时的太子是嫡子朱标。可惜这位皇太子没有做皇帝的命,还没等到朱元璋退位,离皇位还遥遥无期,他就结束了自己尊贵又平淡的一生,时年37岁。 重立太子确实让朱元璋费了些脑筋。大明朝对皇位的继续并不是以贤德居之,而是明文规定:皇储,国之根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确实是想在儿子里选接班人的,当然,最有希望的就是行事作风完全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四子朱棣。然而,这个想法最后给否定了。因为朱元璋一生都在推崇理学源,他有着比之常人更为强烈的正统思想,所以在立储这样的国家大事上更应该遵循的就是大明的礼教宗法。 当然,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大臣刘三吾的一句话:如果你立朱棣为储,那如何面对另外的亲王?是呀,当时朱元璋已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亲王,分别划地为藩,让他们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而当时的朱棣早已在北京那片做了多年的燕王了。 朱元璋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了,也许他也不想再动大的干戈了,也许是不想打乱立储的规矩,也许是想以此为例,让后人有例可循吧!于是,太子之位就落在嫡孙朱允炆的头上。
可是世事难料,一切都不可掌握。朱元璋是万万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拉开了帷幕。
朱允炆做了皇上后,与自己的祖父思想完全不同,他一直对这些“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藩王耿耿于怀,他不是朱元璋可以安享这些儿孙之福,那些个个如狼似虎的叔叔们让他唯恐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 眼瞅着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了,建文帝更是愁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此时做为重臣的齐泰、黄子澄俩人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削藩。
这一次,建文帝遇到了自己的祖父朱元璋当年的选择——先灭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问题。 削藩,原本直指的矛头就是势力最大的燕王。然而真正实施时,建文帝选择了普通人的习性——先捡软柿子捏。这就显示了这个帝王所欠缺的王者之风了。 建文帝先对付了最弱的两个藩王。这一下激怒了那些在自己的王国里过的本来还算得上滋润的藩王们,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就要数燕王朱棣了。你想呀,本来他就窝着一口没当上皇帝老子的气,这气还在胸口没消化完呢,好吧,今天又在老子头上撒尿了。 朱棣那个怒发冲冠是不用提了。直接就想上应天找这个做皇帝的侄子理论理论。他一边准备着上京,一边操练着兵士和打造兵器。当然,他不会师出无名,不然,连个入京的理由都没有,他怎么站出来理论呢。 这个不难办。祖上有训:为恐权臣篡权,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于是朱棣以此为理由,称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然后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带着自己的军马浩浩荡荡直奔京都——南京而去。 建文帝再傻也知道朱棣想要干什么。于是召集大臣商议开战。可是苦于朱元璋后期大肆杀戮功臣宿将,到了这会儿,想找个带兵的都不容易。最后勉强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开始北上伐燕。可惜的是南方战士多不服北方之土,还未能怎么交锋就败下阵了。无奈,建文帝不得不听从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 话说,李景隆只是个粘了父光,一点真本事都没有的草包一个。不过还好大明朝有的是人马,建文帝一下子拨给李景隆六十万兵马。有这六十万浩浩荡荡的队伍,李景隆也着实打了个胜仗,原本,可以让朱棣死于乱刀之下的,可是建文帝这个文绉绉的皇帝有着与其祖父完全不同的性格——仁慈,一向以德服人的他并不想担负弑杀皇叔的罪名。于是给了朱棣翻身的机会。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估计这句话朱允炆没听过,生于深宫长于深宫的他根本不懂得人性的险恶,他文绉绉的书生气息怎么抵挡住朱棣咄咄逼人的君王之威。 之后,大将军李景隆是一败到底,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听从黄子澄的计谋,走了个下策,遣使议和以求缓攻。此时的朱棣怎么肯言和,一开战,建文帝早就给自己定下罪名了“谋权篡位”。这是什么样的性质,他心里清楚的很,一但妥协,来个秋后算账,那后果,不用想就胆战心惊。 万般无奈下的建文帝又一次以割一半的皇土,分南北朝为条件同朱棣交涉。这次又被朱棣拒绝了。 这一场战争着着实实打了四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当朱棣的大军兵临城下时,削职去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
朱棣大大方方地接受了文武百官的夹道欢迎,并在群臣的拥戴之下坐上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入宫后,并没找到建文帝。而所谓的皇宫早就成了一片火海。朱棣下令刮地三尺也要找到建文帝的,可是最后找到了只是一具被冠以“建文帝”名字的面目全非的尸首。
这场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是朱氏皇朝建立不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朱元璋九泉之下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的美好愿望最终酿成明朝第一宗特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