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中国第十二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在本社正在全力创建新环境、新秩序、新形象、新业绩的重要时刻,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报社党委决定,授予刚刚获得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杨仕智同志新闻工作杰出贡献奖,在报社深入开展向杨仕智同志学习的活动,并举办了杨仕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本报今天刊发的通讯《激情燃烧的24年记者生涯》,详细介绍了杨仕智同志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赵晓晓
心中有责任,下笔见精神,他常年坚持深入田间地头采访,笔下抓了一条条有关三农的“活鱼”;常怀感恩心,钟情干事业,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彰显了党报的力量;他激情燃烧的24年记者生涯,用1800多篇新闻作品,推动了焦作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他,就是至今仍笔耕不辍的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焦作日报社新闻工作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杨仕智。
从军营来到报社
1987年,已经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历练了11年的杨仕智要转业了。究竟会转业到哪里?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在他心里都是未知数。想到在部队生活的日子里,因为喜欢看报、喜欢写作,他写的一些“豆腐块”、“小火柴盒”经常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和《山西日报》发表,还被《河北杂文报》、北京军区《战友报》聘请为不在编的特约记者,杨仕智对自己说,要是能真的当一名记者该多好啊!
天遂人愿,他随后被通知到焦作日报社工作,但他必须经过半年实习观察。当时,和他在焦作日报社同时实习的还有两个人,在杨仕智眼里,这两人的学历和文字功底都在自己之上,而报社最终只能留下他们三个中的一个。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杨仕智拼了命地工作。由于他的勤奋踏实、吃苦耐劳,实习结束后,焦作日报党委经过研究最终决定把他留下。可不巧的是,当时市工商管理局已经从军转办把他的档案拿走了,在报社党委的亲自过问、多次协调后,杨仕智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记者岗位。那一刻,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记者岗位,忠诚报社,踏实工作。
“拼命三郎”本是“门外汉”
踏上工作岗位后,杨仕智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只有勤奋地干、踏实地干、拼命地干,用无声的行动报答党的恩情和焦作日报社的接纳之恩,用从不服输的信念鞭策自己,他不怕苦、不怕累,跑农村、进厂矿,不分战线、不分时间,他曾七天七夜和守护黄河的人们一起吃住,采写了通讯《黄河岸边镇河牛》,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新闻人”的完整转变。
1999年春,杨仕智随时任焦作市委书记刘其文到山东考察农业产业化,13天跑了7个地市,行程3000多公里。由于返回焦作的第二天稿子就要见报,他连家都没回,就一头钻进办公室写起稿来。困了用冷水冲冲头,累了喝两口二锅头提提神,一直写到快天亮。首篇5000字的长篇考察报告见报当天,他又参加了一天的讨论会,讨论会的通讯报道要求第二天见报,于是,第二天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三天早上,他再次接到了新任务:即日起,每两天发一篇3000字的介绍外地经验的长篇通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他二话不说,又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关掉手机,谢绝一切外人来访,全力以赴连续奋战14天,先后一共发表了《观念新,遍地金》、《56万亩大棚菜是怎样畅销市场的?》等9篇长篇通讯,这组报道赢得了市领导和报社党委的高度赞扬,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圆满完成这组报道后,杨仕智连续睡了两天两夜,还大病了一场。事后,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当时是怎样挺过来的。这些年,报社先后11次派他参与“徐州‘破三铁’”、“珠江三角洲纪行”、“来自沿海10城市的报道”、“上海江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大型战役报道任务,每一次他都完成得很圆满。
有情最是愧疚时
正是因为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充满激情的心,杨仕智成了工作狂,他把无私的奉献给了大家,却牺牲了小家。
1988年冬天,焦作市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急需人才,但科技人才缺乏流动、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推动科技人才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报社把这项重要采访任务交给了杨仕智。可是当时,他的妻子因肾病刚住进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并需要手术。因为忙工作,妻子术后第三天,杨仕智就匆匆返回焦作,留下岳母照料术后未愈的妻子。妻子因术后感染,连续一周高烧40度不退,非常危险,不得不推迟出院时间。两个多月里,妻子在医院住院,上学前班的女儿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自己泡方便面,而杨仕智一直在忙着采写稿件。他先后采访了几十家局委、科研机构和企业,写出了《干旱的大地在呼唤春雨》、《从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疏通“智力流动之河”》、《275∶4留下的思考》等6篇对我市科技政策透视和思考的稿子,在全省较早提出了要破除人才“从一而终”、“部门所有”的旧观念,提出了建立人才市场、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制定人才流动配套改革措施等放活科技人员的建议和对策。这组系列报道发表后,焦作市出台了20项放活科技人员、放活科研机构的政策。在短短数月内,焦作先后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由“地下”转到“地上”,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这一组系列通讯报道也获得了省科技好新闻二等奖。
2002年6月初,正是杨仕智女儿高考的关键时期,但他又接到了一项艰巨的外出采访任务。他又是二话没说,立马收拾行装,随时任市委副书记王仕尧赴冀、蒙、宁、陕4省区考察畜牧业。12天行程5000多公里,他白天采访,晚上整理材料。返焦的当天晚上,他顾不上休息,挑灯夜战,写成了一篇6000字的《焦作农业转型的战略抉择》考察报告。从第二天起,连续8天每天发表一篇,见报后的《给畜牧产业挂上“火车头”》、《百万牛羊是如何走上餐桌的》等8篇长篇通讯,点燃了推动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星火。
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妻女,让杨仕智过意不去,但他更难受的是对不起母亲。2009年12月,老家传来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可当时他正好有几篇领导交代的急稿没完成,他想着先完成手头的工作,等元旦假期回去探望母亲,但几天后却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
忠诚让他学会放弃
在杨仕智眼里,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在焦作日报社工作24年,无论报社经营好坏,他始终做到不离不弃,即使遇到三次跳槽机会,他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刚来报社几年时间,他跟着时任市委宣传部长张三平去沁阳采访。在路上,张三平很严肃地问他想不想去宣传部工作,他很感激领导这样器重自己,但他想到是焦作日报接纳了他、培养了他,他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离开,不但对不起报社党委,更对不起广大读者。于是,他婉言谢绝了部长的好意。35岁左右,他已经先后11次到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执行了采访任务,同时也有很多次到沿海地区发展的机会,但都没有动摇他扎根焦作日报的念头。一次去厦门采访,厦门日报的老总动员他到厦门报业发展,还给了很多优惠条件。等他回到焦作又接到了厦门日报人事部门打来的电话,让他尽快办理相关手续,但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留在焦作日报。去年9月,一家中央媒体驻河南记者站聘请他过去,年薪6万元,他还是婉言谢绝了人家的好意。“为啥,我总觉得那样做对不起报社对我的支持与信任,对不起报社对我的培养和肯定。是报社把我培养成了新闻行业的一名骨干,翅膀硬了就离开报社是没良心。”杨仕智至今还是这样回答那些说他“傻”的人。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24年来,杨仕智满怀激情为民说话、为民分忧,采写了反映青风岭漏斗区因缺水危及当地经济发展和人畜饮水安全的新闻《青风岭补水不能再耽误了》,反映盗伐林木、蚕食林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新闻《别再干自毁家园的傻事了》等;他满怀激情鞭挞丑恶、抨击时弊,采写了利用公车送殡的新闻《谁家的送葬车队如此气派?》、反映干部弄虚作假、虚报植树数字的新闻《从“三毛杨”看干部作风》;他满怀激情歌颂先进人物,长篇通讯《责任重于生命》,掀起了焦作市政法系统开展向该稿件主人翁张仁云学习的活动热潮,河南省政法系统为张仁云记一等功;长篇通讯《人民的好支书——王东明》见报的当天,时任焦作市委书记铁代生亲率四大班子领导前去看望王东明的亲人,沁阳市委在全市开展了向王东明同志学习的活动,焦作市委组成王东明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报告,王东明的先进事迹还被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就这样,杨仕智钟情于报社,钟情于记者岗位,紧紧围绕变革时代的热点、难点,先后采写消息、通讯、调查报告1800多篇,有46篇获省级以上好新闻奖,其中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9篇、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2篇、中国报协大中城市党报一等奖3篇、中国时事报道一等奖1篇、河南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1篇。1995年以来,他采写的210多篇新闻性强、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新闻作品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其中有56篇在各大报一版、二版头条位置发表,光配发评论、编者按和编后的新闻就有13篇。
优秀的工作表现也让杨仕智收获了很多,他先后被评为 “焦作市十大名记者”、“焦作市十大新闻职业道德标兵”、“焦作市十大新闻工作者”。鉴于此,报社党委授予杨仕智新闻工作杰出贡献奖,并延长了他的工作时间,他可以在他热爱的记者岗位上多干5年。
“延长5年,到时候身体允许,仕智同志可以一直干下去。像他这样的优秀记者,报社应该多推出一些。”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杨法育这样对全体报社同志表态。
面对鲜花和掌声,杨仕智却这样说:“我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我始终站在起跑线上,抱着一颗小学生的心态,学习不辍、追求进步。”
11月4日,杨仕智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