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 楠
最近,很多青年人赶着“金九银十”扎堆结婚,随之而来的份子钱却成了给很多家庭“添堵”的烦心事儿。在众多新人收获爱情果实的同时,份子钱已然变成了亲朋好友们越发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个负担来自经济,更来自感情。
这两天,身为“80后”的李明哲正为接踵而至的份子钱而苦恼。他一连打了六七个电话,与外地的研究生同学商量该为“哥们儿”的喜事随多少礼。据李明哲介绍,由于刚刚毕业,同学们的收入并不高,一个月内收到5个同学的邀请,经济上实在承受不起。这对于个别还未就业,尚需要父母资助的同学更是一个“面子”和“口袋”的两难抉择。
份子钱,不仅考验着毕业生的钱包,也考验着人们之间的感情。最近,吴先生下班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告诉爱人,他见到了一位老相识。原来,这位老相识是30多年前和吴先生一同下乡的知青,辗转打听了五六个人才问到了吴先生的联系方式。“他邀请我参加他儿子下周的婚宴。说实话,年轻时我和他也并不熟悉,要不是他自我介绍了一番,我甚至想不起来他是谁。”明知道老相识是借机“敛财”,但迫于面子,吴先生还是不情愿地随了“计划外”的份子钱。
“俗话说‘金九银十’,可这两个月家里面没能存下半点儿‘金银’。”家住福安家园的叶女士一脸无奈地说。叶女士每月收入1600元上下,加上最近一次赴郑州参加喜宴凑的600元份子钱,这个月已经随了2400元。对于要承担起家庭日常开销的中年人来讲,“月光族”的尴尬现实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少有点残酷。
其实,份子钱作为民俗民风,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是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范先生告诉记者,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祝福新人通常会送一些暖瓶、脸盆、镜子、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以缓解他们组建新家庭时的经济压力,这在民俗学中称之为“婚姻资助理论”。然而现今,份子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交行为,盲目的攀比心态使这种物化形式渐渐失去了祝福的本意。采访中很多人告诉记者,现在很大一部分人都将份子钱的多少用来衡量情谊的轻重和关系的近远,当祝福过多地搀杂了物质时,情谊就变成了金钱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