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药分开,切断了药商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利益链条,药价大幅降低,在村级医疗机构甚至出现了药价跳水现象,群众普遍得到实惠。
而县域医改试点县市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却不免担忧。业内人士都知道,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半壁江山的现象在公立医院具有普遍性,从修武县对4家公立医院的收入核定情况看,县级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60%左右,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进价就是销售价,医院的整体收入骤降。那么,这些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如何保障?今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管理、人事、分配、补偿等制度的改革。”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申相臣说,政府财力保障医疗机构主体公益性,前提是必须进行综合改革。
怎么改?政府多拿钱,让群众多受益。
有限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着眼于县域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市确定每个县市保留并建好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每个行政村办一所卫生室,超过3000人的行政村可增加一所卫生室,筑牢“网底”基础。
“财政给力提升医院公益性,绝不是大包大揽,不能用纳税人的钱去养闲人。”修武县副县长牛惠玲说。人事制度改革在县域整体医改中首当其冲,县、乡级医疗机构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县政府公开选聘院长,卫生局与聘用任命的院长签订目标合同,明确任务目标,明确奖励处罚,强化对院长的合同式管理。按照岗位设置县、乡医疗机构,全员竞聘上岗。改革中注重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定编设岗,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的80%。充实一线医技人员,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如何补偿才科学?“绝不能补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差额,如果只是简单的补差额,那么医院还会鼓励医生多开药、开贵药,‘以药养医’的机制不破解,改革很难成功。”申相臣说。就如何补偿的问题,财政、卫生、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最终确定,政府负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对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基层医疗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将经常性收支缺口、发展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逐步化解医疗机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