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初见孙文英是11月6日10时,记者因钥匙丢失需重新配一把,遂走进了她的小门店。然而就是这样一次偶遇,让记者了解了一位焦作新区农民向市民的转型历程。
孙文英的门店位于焦作新区万鑫商城东南角,门口招牌上写着“修鞋、修伞、修理箱包”的字样。记者开始很疑惑,这里的主人真的精通这么多手艺吗?然而,10年前还是农民身份的孙文英给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10年前,李万村整体搬迁,土地被国家征用,失去土地的孙文英在政府给失地农民建的万鑫商城里租了一间门面房,开始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型。当时,失去土地的她多少有些失落,看着还在上学的孩子,她咬着牙干起了从未接触过的行业。“摆地摊、卖衣服,我不敢要高价,人家一件衣服赚二三十元,我卖一件衣服赚五六元钱。”她说,“虽然每天都挺辛苦的,赚的也不多,但我很知足。”
可是,孙文英并不满足于在万鑫商城经营服装生意,身边的朋友也劝她学门手艺。就在这时,一个修鞋师傅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师傅看我人实在,也听说我想干点安稳的活儿,就教我修鞋。跟着他学了不到半年,我就‘出师’了。”她说。直到现在,赶上年节,她还会去看望那位领她“进门”的师傅。她知道感恩,感谢一路走来帮过她的好心人。而她的这种性格,也为她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刚开始干的时候挺难,很多人觉得我是生手,给我脸色看,有啥委屈我都得忍着。修鞋很辛苦,一到冬天,这手上全是冻裂的口子。”说到最初创业时的艰难,她的眼里泛起了泪花。后来,除了修鞋、擦鞋,她又掌握了修伞、配钥匙等技术。记者很想知道,一个之前没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是如何掌握这么多技能的。“刚开始就是修鞋,别的也不会。修伞、配钥匙都是后来跟别的师傅学的。”她简单的几句话,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现在,孙文英每天9时出摊,21时收摊。“哪天都闲不着,手里老是有活,有活就干呗!现在来修鞋的都是以前的回头客,很多是周边大学的学生。”朴实的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和自豪。
配钥匙的时间不长,孙文英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很乐观,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她懂得感恩,谈到师傅和帮过她的人时,言语里充满了感谢。当记者说要将她的事登到报纸上时,她连忙说:“别报,别报,咱就是个小老百姓,也没啥好报的。”